关于推进昌吉市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索 引 号 | CJS001/2023-000128 | 主题分类 | |
发布机构 | 昌吉市人民政府 | 发文日期 | 2023-08-16 16:44:09 |
名 称 | 关于推进昌吉市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 ||
文 号 | 昌市政发〔2023〕43号 | 主 题 词 | 昌吉市 气象事业 实施意见 |
来 源 | 昌吉市人民政府 | ||
内容概述 |
【政策解读链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直各部门: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直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新政发〔2021〕45号)和《昌吉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昌吉州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昌州政发〔2022〕44号),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全面提升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向更高水平迈进,助力昌吉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围绕实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和发挥其项防灾减灾救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对标昌吉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气象工作的新要求,推进更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建设,全面提升气象服务保障能力,为昌吉市经济社会长治久安和人民福祉安康提供一流气象服务。 (二)基本原则。坚持立足市情,大力提升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和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能力;坚持创新驱动,大力推动气象科技创新发展;坚持统筹协调,加强政府领导,整合部门资源,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 (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建立与新发展理念相适应、与昌吉市经济社会发展乡协调的气象事业新格局;暴雨(雪)预警准确率超过86%,气象预警信息覆盖率超过93%,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保持在93分以上,气象事业综合实力达到全州前列。到2035年,气象监测更加精密、气象预报更加精准、气象服务更加精细,基本实现以智慧气象为特征的气象现代化,生态气象服务能力、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能力、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达到疆内先进水平。 二、主要任务 (四)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1.健全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加强气象灾害防御指挥体系建设,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推动气象灾害防御向基层延伸。强化气象、应急管理、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消防、交通等多部门统筹协调,不断提升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2.提升气象灾害风险防范能力。不断完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体制机制,开展暴雨(雪)、干旱、高温、低温冻害、雪灾、大风、冰雹、雷电等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形成全市数字化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发展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推进完善乡镇、街道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提高乡镇和街道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立起向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开展城市规划、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持续开展气象科普宣传,提升社会公众的气象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能力。规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管理,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机制,落实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绿色通道”及全网发布机制。确保预警信息发布准确率100%,实现气象防灾减灾责任人预警信息接收率100%,有效解决预警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气象服务模式,扩大公众气象服务覆盖面和供给能力。 (五)聚焦高质量发展需求,增强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 4.强化乡村振兴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围绕“稳粮、优棉、强种、扩畜、精果、增饲草、兴特色”发展思路,深化气象与农业农村等部门间合作共享,推动气象元素融入未来乡村等乡村振兴重大建设项目。开展种植养殖大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定向提供针对性、实效性强的专题气象服务产品,为乡村振兴和村民增产增收提供气象保障。 5.增强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能力。依托昌吉市实际,打造生态气象服务品牌,开展生态保护重点区域气象保障服务,积极参与政府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气象支撑与保障。探索研究气象因素对大河来水、地下水资源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强风云系列卫星应用,提升生态气象评估能力。 6.推进重点行业气象服务。深化重点行业气象服务,构建交通、水利、旅游等多行业协同规划、协同部署、协同实施、协同保障的综合行业气象服务新格局。落实“旅游兴疆”战略, 实现3A级以上景区天气预报信息发布全覆盖,推动“旅游+气象”融合发展。强化重点水利工程、交通、能源等重点项目建设气象服务保障。 7.强化民生气象服务保障。将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纳入地方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民生气象服务。拓宽公共气象服务领域,丰富服务产品种类,创新服务内容,改进服务形式,畅通发布渠道,提高服务的覆盖面、影响力、满意度,实现对象分众化、服务随性化、产品多元化。开展面向特殊用户的个性化、定制化气象服务。 8.提升重污染天气防治气象服务能力。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气象保障服务,提高大雾、大风监测预警评估能力,强化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气象保障。加强气象与生态环境部门的数据共享、会商研判和应急联动,联合开展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工作。 9.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大生态修复型人工增水作业力度,推进作业装备现代化建设。扩大人工增水作业覆盖面,提高空中云水资源利用能力,有效促进人工影响天气服务科学化、安全化、精准化。建设冬季以大气雾霾消减为主,春、夏季以增水抗旱为主,为昌吉市防灾减灾、生态建设和保护、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健全人影工作体制机制,将人影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建设规划,并将人影安全纳入市政府安全生产目标考核体系。 (六)加快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提升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水平 10.提升气象精密监测能力。优化气象观测站网布局,提升气象观测自动化保障水平,提高综合气象观测数据质量和效益。建立政策引导、市场主体和业务融合的社会观测格局,推进生态、交通、旅游等重点行业应用气象监测站建设。强化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加大对气象监测设备运维的经费支持力度。 11.提升气象精准预报能力。应用智能型、协同型、开放式气象预报业务一体化平台。强化多尺度灾害性、极端性、高影响性天气的预报预警业务,提升预警准确率,延长预警时效。持续深化水利、旅游等行业高影响天气预报预测业务,提升极端天气分灾种、分区域、分行业的风险影响预报服务能力。优化气象业务布局,开展精细化预报检验,提升预报产品性能,发挥产品综合效益。 12.提升气象服务精细度。发展智慧化、均等化、精细化的气象服务。应用融媒体气象服务业务平台,完善业务运行机制。推动气象与上下游行业和服务用户的基础信息数据的共享共用。加快提升智慧气象服务基础支撑能力,构建基于位置、基于需求的精准气象服务供给模式。 13.提升气象信息化水平。着力提升气象信息网络基础能力建设,依托区、州级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形成“云+端”业务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效率,发挥气象在数字城市、防灾减灾、粮食安全、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等建设等领域的保障作用。 (七)加快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气象科技支撑保障能力 14.强化气象科技支撑引领。探索“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开放流动、促进双赢”的科研业务结合机制,通过多种方式推动科研业务深入广泛的结合,提高新方法、新技术的业务应用能力。加强气象与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的协同协作,大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工作。 15.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高水平、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气象科技领军人才。培育基层综合气象业务带头人。充分发挥人才援疆的带动作用,有通过参与气象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人才,争创发展新优势,为昌吉市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八)推进气象科学管理,切实增强气象治理效能 16.加强气象法治标准建设。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等气象法律法规宣传力度,推进气象信息服务、预警信息发布等气象法规规章落实。加强气象依法行政,进一步推进气象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提升气象社会管理水平。 17.深化气象“放管服”改革。强化重大战略气象保障职能,以社会化需求为导向大力培育和发展专业专项气象服务。推进气象“放管服”改革,合理确定气象工作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完善与双重领导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 三、保障措施 (九)加强组织领导。要完善气象防灾减灾职能,协调解决气象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做到工作责任到位、政策落实到位、措施保障到位。 (十)强化责任落实。要切实履行职责,协调联动、形成合力,持续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十一)加大支持力度。要认真落实加快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融入政府各项改革部署。将气象事业发展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稳定可持续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
昌吉市人民政府 2023年8月15日 昌吉市人民政府开办 昌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昌吉市人民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承办 ICP备案编号:新ICP备1300364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