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初夏,合作社都会从海南等地引入大批虾苗,加强防疫、提高存活率是养殖过程中的核心环节。2023年,合作社负责人王晓岩牵头建立了水生动物疾病防控实验室,强化虾苗检测力度,从源头阻断病菌传播,这一举措为今年的丰收奠定了基础。“虾苗抵达后会立即开展落地检测,养殖3至7天时进行复检,待养殖满1个月、即将转入外塘前,还会进行第三次检测。若这三次检测结果均合格,便意味着虾苗的健康状态能够支撑后续养殖,养殖成功率也将随之大幅提升。”田园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晓岩说。经过“淡化工厂”足月培育后,小虾会被转移至外塘养殖直至上市。养殖过程中,王晓岩还摸索出独特的“饥饿养虾法”——通过适当减少投喂量,促使对虾主动觅食,以此提高其活力与存活率。
“今年我们便采用了‘饥饿养虾法’,具体分为‘小饿’与‘大饿’两种方式。‘小饿’即每日每餐仅让对虾摄入六七成饱,饥饿感会促使它们主动四处游动觅食;‘大饿’则是在每周日调整投喂频次,原本需投喂三餐,现在仅投喂一餐。通过这种养殖方式,我们今年上市的活虾活力格外好,在运输过程中的存活率也显著提高。”王晓岩介绍道。新疆南美白对虾采用“一年一茬”的养殖模式,即每年5月初投苗,当年8月至9月底上市。2024年,该合作社在外塘搭建了温室大棚,有效解决了低温对虾生长的限制,实现“一年两茬”养殖,即当年3月投苗7月上市,当年7月投苗10月上市。“通过大棚养殖,虾苗投放时间提前两个月,上市周期延后一个半月,累计实现三个半月的时间调整,让我们能够开展反季节销售,精准抢占市场时间差。此外,温室大棚在疫病防控方面作用显著,能有效阻断飞鸟传播疾病的途径,降低疫病风险。”王晓岩说。
责任编辑:刘爱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