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智慧农业”发展势头强劲
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为指引,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狠抓农牧业物联网示范应用、智能灌溉、农业信息化服务和关键技术装备创新,农业智慧化建设与应用成果丰硕,有力地推动了农业高质量发展。
走进丝路科创中心智慧农业展厅,昌吉州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跃然眼前,工作人员以此为依托,正在分析研究农作物的生长情况。
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创新局副局长曹恒:“这就是我们其中一个棉田的一个卫星遥感的决策报告,它已经把作物全过程的一个长势和健康度,包括墒情的一个情况进行了一个分析,结合我们棉花专家针对这个中棉113品种,提供的种植规程和技术方案,通过人工智能的一些算法,对我们的一些科学种植进行一些辅助。”
昌吉州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是一个将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农业技术深度融合,能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信息感知、智能控制、分析决策和精准管理的全新农业生产平台,具有极强的预测分析和管理应用能力。
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创新局副局长曹恒:“比如说我们现在处于棉花的花铃期,通过观察这个长势的情况,我们可以在当前时间点加强棉花的肥水管理,来确保它的产量。这个是我们通过卫星遥感数据和专家的技术规程,和种植方案,和田间监测的气象数据,包括积温、包括它的苗情、虫情综合的一个决策报告,来指导我们的科学种植管理。 ”
而在智慧农业电转草项目智能温室内,工作人员凭借先进的气雾栽培技术,就能对7047平方米的金莒草进行智能化管理。其工作机理是,将电力能源应用于气雾技术立体种植生态系统,使营养成分和水通过气雾化喷雾传达到根系,促进植物生长。
新疆亚宣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主管马旭:“我们这个管是全自动化设备管,全都是由电脑控制,所有的灯光、营养液喷,还有水喷,还有温度,都是由电脑控制的,我们这个馆的温度常年控制在18度到24度之间,我们这个水都是循环利用的,也节省了水,平均1天的水消耗大概在2方左右。”
电转草项目主体分为人工种植区、全环境控制轨道式机器人收割区和高肽饲料加工区,其中人工种植区占地3233平方米,采用欧标型材为主体结构4层种植;全环境控制区占地1200平方米,采用悬臂式钢结构4层种植。
新疆亚宣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经理徐宁:“这种生长模式可大幅度提高牧草产量,缩短种植周期,每年收割15至20茬,平均18至20天可收割一次,年生产鲜草总量2200吨,年亩产量超过220吨,产值近500万元。”
近年来,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把发展智慧农业作为重点主导产业,先后建成新疆现代农业云大数据中心、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智能水肥一体化管理平台等5大智慧农业平台,实施了棉花全程机械化和信息化融合、现代智能化育种场、国家数字农业试点等试验示范项目,共引进、研制物联网、智能水肥管理等新技术32项,并逐步向全疆推广应用。此外,他们还布局建设气象监测站5个、差分GPS工作站2个、地理信息系统1套,建成精准农业示范基地15万亩,建成植物工厂等智能温室12万平方米,实现了辖区机电井双控双管、地表水闸口智能化控制的全覆盖。
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创新局副局长曹恒:“下一步,我们园区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面向新疆农业农村发展需求,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协同攻关,完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推动智慧农业技术与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融合,打造丝路智慧农业发展样板,为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和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昌吉市融媒体中心 成石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