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届人大一年工作回顾系列报道④ | 建强代表机关 与人民同心 架起干群沟通的桥梁纽带
人大代表是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昌吉市人大常委会始终把代表工作作为人大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探索和完善代表工作新机制,积极为代表依法履职创造条件,打造特色亮点,优化服务保障,代表主体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确保了人大代表作用的充分发挥。今天刊发市十届人大一年来工作回顾系列报道之四《建强代表机关 与人民同心 架起干群沟通的桥梁纽带》。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群众关注的热点,就是人大工作的重点,市第十届人大代表丁旭,提出了《关于加强中山路街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受到了昌吉市人大常委会的高度重视,转交给相关单位办理。中山路街道苗圃村三片区的村民塔伊尔·库尔班家里通上天然气,就得益于此建议的办理。
中山路街道苗圃村三片区村民塔伊尔·库尔班:“以前我们生活用煤,不方便,灰尘很大,现在安装了天然气和自来水,做饭方便、干净,还有地暖,房子也热乎乎的。”
中山路街道苗圃村位于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日益凸显,市人大代表丁旭在走访调研中发现问题,提交了该议案。2022年结合昌吉市供排水项目改造、清洁能源项目等民生项目的落地实施,将中山路街道苗圃村纳入其中,改善了城乡结合部的居住环境。
市第十届人大代表丁旭:“前期我在中山路街道工作调研期间,发现中山路街道以苗圃村为首的三个村的基础设施非常薄弱,我们的供水还是30年前的塔式供水,排水全部使用的是渗坑,不符合环保的要求,每家每户取暖还用的是小煤炉和小锅炉。”
2022年11月中山路街道苗圃村的清洁能源改造全部投入使用, 435户村民用上了干净、环保的天然气。
一项项代表建议是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的生动体现,更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一环。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落实代表建议办理办法,与“一府两院”召开联席会议,交办代表意见建议,签订交办书,跟踪督办124件意见建议,办成率98.4%。推行重大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探索“代表提、人大定、政府办”新模式。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政府民生领域决策与群众“急难愁盼”需求精准对接、高效融合,市人大常委会让代表在民生实事项目征集阶段提前介入,项目确定前召开座谈会,征求人大代表意见,项目确定后在人代会上由代表表决通过,将民主贯穿民生实事项目征集、决定、监督、评价的全过程,推动政府决策由“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
持续加强代表履职平台建设,建成86个代表“家站室”,建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主阵地。发挥绿洲路街道、大西渠镇、六工镇“代表之家”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全市代表“家站室”规范提升。以代表“七带头”“十个一”活动为抓手,探索实践“代表之家+”志愿服务,人大代表引领21支志愿服务队、1.3万余名志愿者参与公益服务、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探索实施“代表之家+”矛盾纠纷调处机制,131名人大代表参与矛盾纠纷调解,化解矛盾纠纷472件,化解成功率90%。
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徐士兵:“突出人大代表主体作用,履行人大代表法律职责,是依法推进和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关键环节。对代表在闭会期问提出的各类意见建议,实行'二次交办、二次督办',答复率、办结率均达到了 100%。”(昌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吕振江 通讯员 杨淑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