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大漆之技有多宝贵
树割漆与蚕吐丝、蜂做蜜并称我国古代农业“三大宝”,我国发现和使用天然生漆可追溯到八千多年前,从新石器时代起人们就认识了天然大漆的性能并加以应用。昌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漆工艺传承人张镇藩积极传承大漆技艺,向世人展示着大漆的绝美工艺。


记者在张镇藩的大漆工作室看到,在他的巧手打磨下,单调的大漆木片逐渐焕发出光彩。
张镇藩介绍,大漆又名国漆、生漆、天然漆,是一种从漆树中采集的天然树脂涂料,具有耐酸、耐碱、耐腐蚀、耐高温等特点,可以覆盖在任何一类材质上,包括木头、皮质、陶器等,制作出的漆器具有洁净透亮的光泽、绚丽多变的色彩、永不褪色的质感。从古老的漆弓到色彩绚丽的漆绘,从精致的镶嵌到复杂的雕刻,漆艺大师们一代代传承创新,留下辉煌成就。
2015年张镇藩去上海学习漆艺,师从海派百宝镶嵌传人俞平,并成为百宝镶嵌第五代传人。怀揣这份使命,他回到昌吉市开设大漆工作室。大漆工艺繁复,历时较长,一般的大漆漆器要经过包胎、刮灰、纹理、上漆、推光等几十道制作工序,生产周期达100天以上。但张镇藩坚守初心,还招收了14名本地学徒,希望让漆器承载多彩的新疆地方元素,呈现出地域文化融合特色。
徒弟叶尔哈布力·叶尔肯说:“我要和师傅多学本事,把马鞍、冬不拉、艾德莱斯等新疆元素,融入大漆创作中。”
谈及未来,张镇藩表示,他将把手艺无偿传授给大漆漆器技艺爱好者,让古老的漆艺长久地传承下去。
昌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漆工艺传承人张镇藩说:“作为一个非遗传承人,我希望能够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做出具有新疆地方特色的漆器,将大漆艺术发扬光大。”(昌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梁宏涛 于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