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产业为擎 创新为翼 ——昌吉州工业总量在69年间翻了15番的背后
开栏语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正阔步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
即日起,本报开设“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专栏,全方位报道昌吉州取得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昌吉州各项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生动展现在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指引下庭州大地发生的深刻变化,激励全州各族干部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昌吉篇章。
中国昌吉网(记者 刘茜)
从昌吉州成立初期,生产能力低下的手工作坊,到如今拥有高效智能自动化生产车间的现代化企业;从1954年建州初期工业总产值624万元,到2023年全州54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566.5亿元,较1954年翻了15番。数据背后,一条加速攀爬向上的优美曲线跃然纸上。
时间回到1958年10月29日,400余名建设者组成天龙钢铁厂钢铁独立营,汇聚阜康县甘河子镇一片山坡地,在茫茫荒野上夯下新疆钢铁工业的第一根基桩。
6个月后,滚滚铁水从天龙钢铁厂一号高炉奔涌而出,新疆第一炉铁水就此诞生,这里成为新疆工业的摇篮。
70年沧桑巨变。今天,工业摇篮已蝶变为阜康产业园,成为阜康经济发展主战场。甘河子镇的“腾笼换鸟”,是昌吉州产业转型升级、求新求实的缩影。
昌吉州建州初期,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层次低,基础薄弱,属于典型的农业地区。1954年至1977年,全州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3.6%。当时主要工业产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煤炭开采等,产业链处于低端。
党的十八大以来,昌吉州党委、政府坚持做大总量、调优结构,聚力抓园区育龙头、抓链条建集群,优化整合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工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规模持续壮大。目前,昌吉州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规上工业增加值均位居全疆第一。
36年前,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还是个资不抵债、濒临破产的街道小厂。靠着不断的改革创新,特变电工一路高走,在创新求变中成长为输变电行业领跑者,其高新技术产品已成功进入90余个国家和地区,并成功为30余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提供了交钥匙工程及系统集成的解决方案,实现了从产品出口到工程服务再到中国先进电力技术标准输出的转型,带动数十亿美元的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和上万人次劳务输出,公司连续7年上榜国际承包商全球榜单,品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2023年,特变电工集团综合实力位居世界机械500强第228位、中国企业500强第247位、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93位、中国机械100强第4位。
不少昌吉工业企业都有类似特变电工这样的成长轨迹,从微小起步,靠着市场拼搏,最终站上了行业之巅,甚至世界之巅。他们共同支撑起昌吉州工业70年波澜壮阔的发展之路。
占地1.55万平方公里的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准东开发区),作为中国能源版图上的重要一员,这里有着我国最大的整装煤田,预测储量约3900亿吨,是新疆五大煤田之一,是国家确定的第十四个大型煤炭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3900亿吨煤储量是什么概念?以我国年煤炭使用量计算,这些储量足够全国开采使用100年。目前,准东开发区已核准煤电装机规模2857万千瓦时,其装机规模约等于1.3个三峡大坝,占全疆总装机规模的三分之一。
准东开发区的优势又不仅限于煤炭的开采,重点在煤电、煤化工等产业集群。如今,准东开发区国家煤制油气战略基地、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快建设,成为全疆唯一产值千亿元级园区,在全国园区排名两年间跃升近百位。
行进在时光长河中,创新发展一直是昌吉州工业发展的关键词。
高擎自主研发品牌大旗的特变电工、PBTA出口量稳居国内第一的蓝山屯河、番茄制品出口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粮屯河……昌吉州煤基新材料、先进高分子新材料、硅基新材料、有色金属加工、能源装备制造等20余条产业链实现链式集群发展。形成电解铝产能306.6万吨、多晶硅产能47万吨、均占全疆近50%;葡萄酒、乳制品、番茄生产加工能力分别达到35万吨、38万吨、15万吨,产品享誉全国;特变电工发展成为全球输变电行业领军企业、蓝山屯河成为西北地区实力最强的生物基可降解新材料标杆企业。
70年来,昌吉制造意气风发,坚持绿色高效利用资源,以链式集群发展思路,打造绿色矿业、煤炭煤电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3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油气生产加工、棉花和纺织服装、粮油、优质畜产品4个百亿元级产业集群。
如今,昌吉州正从工业大州迈向工业强州,加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的典范地州。70年积淀,让工业与创新持续焕发出强大能量,成为昌吉州打造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要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