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首部原创歌舞剧《大海铭记》在昌吉首演成功

剧场内,蓝色幕布如深海般静谧,舞台两侧的LED屏循环播放着泉州港的历史影像,古老船帆与现代集装箱交相辉映,提前将观众带入时空交错的情境中。随着一声悠远的船哨,演出正式启幕。演员们身着宋代服饰,手持丝绸、瓷器,在悠扬的南音伴奏下翩翩起舞。在舞美、灯光、多媒体技术的烘托下,通过演员精湛的表演,观众仿佛置身于宋元时期,感受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与辉煌,感受不同的艺术风格魅力。
学生张赵楚菡说:“我才从泉州回来,在泉州我体验了木偶戏,零距离观看了木偶老师操控木偶,还亲自体验了一番。到了昌吉,我又近距离观看了木偶戏,真切感受到了木偶戏的震撼。”
市民摆訸说:“以前我们总觉得泉州离我们很远,但看完这部剧后我们才发现,原来两地文化早就通过丝绸之路紧紧连在了一起。”《大海铭记》的舞蹈宏观叙事框架清晰明确、紧凑严谨,主要以完成“十年之诺”主线贯穿整个剧情。从林旭在刺桐港的起点出发,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舞蹈动作与情节冲突,将剧情带入充满传奇色彩和感人故事的艺术世界。在宏观叙事中,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通过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呈现一个广阔而深邃的叙事空间,再结合现代舞蹈元素,展开东方和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宏观叙事既立体又丰富。剧中的微观情节设计与舞蹈精巧调度,呼应了宏观叙事的主题内容展开,通过独立情节的冲突与连贯,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的紧凑调度,形成剧情的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演员杨帆说:“希望我们的演出能够让昌吉的老百姓,包括让援疆的干部们喜欢,让他们满意。我相信将来昌吉也会带着一些优秀的剧目去到泉州去演出。”

《大海铭记》剧中的创作与表现手法,突破了传统歌舞剧的框架,巧妙地融合传统与现代艺术形式。剧中多元艺术的运用,给舞蹈创作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编排可能。剧中的舞蹈将传统戏曲舞蹈的柔美与现代舞蹈的张力完美结合运用,实现了多元舞蹈艺术契合的创新。闽南舞蹈元素融入现代舞蹈自由、奔放的多样性,舞蹈的生命力、活力和表现力、感染力增强。体现出既具有传统戏曲的韵律美,又充满现代舞蹈的灵动和活力的独特舞蹈艺术风格。在剧中,以人演偶、人偶共舞,双人舞、群舞等一系列的舞蹈演绎,都呈现了这种多元一体的舞蹈表演艺术特征。
昌吉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秦芳说:“此次《大海铭记》将南音、闽南童谣融于一体,运用现代艺术手法,再现了宋元时期刺桐港与亚历山大港之间灿烂的文明和繁荣的经贸盛景,带领我们重温海丝传奇。值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将以这次演出为新的起点,进一步拓展泉州与昌吉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持续推动文化互鉴、促进民心相通,让两地情谊在常来常往中愈发深厚。同时,通过此次演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书写新时代民族团结与文化交流的崭新篇章。”

昌吉市委副书记、福建援疆泉州市分指挥部指挥长蒋文强出席并宣布演出正式启动,昌吉市委常委、副市长、福建援疆泉州市分指挥部副指挥长王昭昭出席活动并致欢迎辞,昌吉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福建援疆泉州市分指挥部副指挥长林曙铭参加活动。
(记者 白珂 梁宏涛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