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市人民政府

www.cjs.gov.cn

昌吉市人民政府

www.cjs.gov.cn

关怀暖一线 赋能新征程——昌吉市委市人民政府全方位护航新闻事业发展纪实

2025-11-04 11:54:50 来源:昌吉市零距离
【字体: 打印

11月8日,第二十六个中国记者节如期而至。在昌吉大地的新闻战线上,总有一股温暖而坚实的力量始终相伴——昌吉市委、市人民政府始终把新闻宣传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从人才培养的精准赋能到设备更新的硬核支持,再到后勤保障的细致入微,以全方位、多层次的关怀举措,为新闻工作者筑牢成长根基、破解后顾之忧,让昌吉市新闻战线上的工作人员能够心无旁骛地奔赴一线、书写时代。值此记者节之际,我们细数这份沉甸甸的关怀,在感恩中汲取奋进力量,在坚守中践行新闻使命。



精准赋能人才培养
筑牢新闻队伍强根基

“新闻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市委、市人民政府深刻认识到人才对于新闻宣传工作的核心作用,始终将新闻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程来抓,以系统培养、多元历练、激励保障为抓手,助力新闻工作者成长成才,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高素质队伍。
年初,市委宣传部联合市人社局、市融媒体中心,共同制定《2025年新闻人才培养计划》,明确“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实践历练”三位一体培养路径。针对年轻记者缺乏一线经验、业务短板突出等问题,市委、市人民政府牵线搭桥,搭建“内外联动”的学习平台:一方面邀请中央、自治区级媒体资深记者来昌开展专题培训,全年组织“融媒体采编技巧”“深度报道策划”“短视频创作”等专项培训6场,覆盖采编人员120余人次;另一方面先后选派15名业务骨干赴泉州广播电视台、新疆日报等先进媒体跟班学习,沉浸式感受主流媒体的采编流程与创新理念,带回《福见天山 | 泉昌纪事》微广播剧策划、“数说70年”数据可视化呈现等先进经验,有效提升了本土新闻创作的专业水准。 
为让年轻记者快速成长,市委、市人民政府积极创造实践历练机会,将重大主题宣传、重要活动报道作为“练兵场”。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全国两会等重大报道任务中,市领导亲自部署选题方向,要求“让年轻记者挑大梁、当主角”,并安排资深媒体人全程指导;在乡村振兴、产业集群建设等一线采访中,协调各部门为记者采访开辟“绿色通道”,让他们能够深入基层挖掘鲜活素材。同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将报道质量、传播效果与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等挂钩。今年以来,昌吉市融媒体中心在2025年度“庭州英才”育才计划——第四批“庭州文化名人”人才专项行动中入选1人,在昌吉州2025年廉洁文化新媒体作品征集评选中获奖2件,在昌吉州2025年主持人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和最具人气奖。“能者上、优者奖”的导向深入人心,激发了队伍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如今,昌吉市融媒体中心的年轻记者已逐步成长为业务骨干,在各类报道中独当一面,为昌吉市新闻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硬核支持设备更新
打造融媒传播新引擎

融媒体时代,先进的技术设备是提升新闻传播力、影响力的关键支撑。市委、市人民政府始终关注市融媒体中心的设备更新与技术升级,在财政预算中优先保障,以“按需配置、适度超前”为原则,持续加大投入力度,让新闻采编告别“老旧”,迈入“高端”,为融媒创作提供坚实保障。
针对传统采编设备老化、融媒体设备不足等问题,今年市委、市人民政府专项拨款70万元,为市融媒体中心完成了全方位的设备升级改造。在采访端,购置4K高清摄像机10台、无人机5架、便携式直播设备2套,解决了以往“画质模糊、直播卡顿、高空拍摄难”等痛点。如今,记者在亚欧商品贸易博览会、全国青年跆拳道锦标赛等重大活动现场,能够实现4K画质实时拍摄、多机位同步直播,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活动氛围;在乡村振兴一线,无人机航拍镜头全方位展现田间地头的丰收景象、乡村风貌的巨大变迁,为报道增添了视觉冲击力。
在编辑制作端,升级改造融媒体指挥中心,搭建“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传播”的一体化平台,新增AI剪辑系统、数据可视化制作软件等专业工具,让图文稿件、短视频、广播剧等各类产品的制作效率提升50%以上。《小林三部曲》系列短视频能够快速完成剪辑发布,“数说70年”系列报道通过AI技术实现数据动态呈现,《福见天山 | 泉昌纪事》微广播剧借助专业录音设备与后期制作系统,打造出高品质的听觉体验,这些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市委、市人民政府在设备更新上的大力支持。
此外,市委、市人民政府还协调通信部门,为市融媒体中心一线记者开通5G专属流量套餐、配备便携式WiFi设备,确保在偏远乡村、活动现场等复杂环境下网络畅通,实现新闻素材实时回传、报道即时发布。从“笔和纸”到“声光电”,从“单打独斗”到“融媒联动”,先进设备的投入使用,让昌吉市新闻宣传的传播速度更快、覆盖范围更广、呈现形式更活,有效提升了昌吉故事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细致保障后勤服务
解除一线采编后顾之忧

“记者常年奔波在外,后勤保障必须跟上,让他们吃得舒心、工作安心。”这是市领导在走访市融媒体中心时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市委、市人民政府始终把新闻工作者的冷暖放在心上,从最基本的饮食需求入手,多方协调、精准施策,着力解决食堂就餐问题,以贴心后勤保障让一线记者感受到“家”的温暖。
此前,市融媒体中心因办公场地狭小没有食堂,不少记者因采访错过饭点只能吃泡面,或因菜品不合口味选择外出就餐,影响了工作状态与身体健康。市委、市人民政府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市财政局等部门召开专题协调会,研究解决方案。通过多方协调,为记者们就近妥善解决了就餐问题。

                   

 除了解决就餐问题,市委、市人民政府还切实关注记者的身心健康与工作环境,先后投入资金400多万元,对采编机房、办公室进行翻新改造,改善办公条件;在重大采访任务期间,安排专车接送、提供临时休息场所,让记者能够以最佳状态投入工作。这些看似细微的举措,却精准解决了记者的后顾之忧,让大家感受到了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深切关怀,也激发了全体同仁的工作热情。正如一位记者所说:“现在食堂吃得舒心,工作环境舒心,我们没有理由不全力以赴,把每一篇报道做好、把每一个故事讲好。”
从人才培养的精准赋能到设备更新的硬核支持,从解决就餐问题的贴心保障到身心健康的细致关怀,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每一份关怀都如春雨般滋润着新闻工作者的心田,转化为我们奔跑在一线的不竭动力。今年以来,市融媒体中心交出了1550余篇(幅)主题报道、1200余张高质量图片、100多部融媒精品的亮眼答卷,让昌吉声音不断登上中央、自治区级媒体平台。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全方位护航。
记者节是荣誉的节日,更是奋进的号角。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昌吉市新闻工作者将永远铭记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深切关怀与殷切期望,把这份温暖转化为践行使命的坚定信念,把这份支持转化为锤炼“四力”的实际行动。我们将继续聚焦市委、市人民政府中心工作,在主题宣传中彰显担当,在融媒创新中勇立潮头,在基层一线中挖掘真情,用手中的笔、肩上的镜头,讲好昌吉市高质量发展的故事、团结奋进的故事、民生幸福的故事,为昌吉市经济社会发展凝聚更强舆论力量、贡献更多新闻智慧。
致敬这份沉甸甸的关怀
致敬每一位奔跑的新闻人
未来
我们必将不负重托
不负韶华
在时代的浪潮中勇毅前行
书写昌吉新闻事业
更加绚丽的篇章

  记者 梁宏涛
责任编辑:刘爱军

昌吉市人民政府开办

昌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昌吉市人民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承办

ICP备案编号:新ICP备13003649-3

昌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昌吉市人民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承办

ICP备案编号:新ICP备:13003649号-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