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日记】传承非遗文化走出致富道路
在阿什里乡二道水村,有一个花毡合作社,20多名哈萨克族妇女每天聚在一起,编制花毡、挂毯、服装等哈萨克传统手工艺品,不仅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因此找到了一个新的增收致富平台。
记者刘甜甜:“我现在是在阿什里乡二道水村花毡制作能手玛依努尔的家里,一走进她的家里就可以看到,一张张精美的花毡映入眼帘。作为昌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结实耐用、美观大方的花毡又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记者:“阿姨,制作这个花毡首先是要在这个羊毛毡子上画出花样是吗?”
玛依努尔告诉我们,完成一张精美的花毡,至少需要五六个人两天的工作时间。制作花毡首先是用羊毛做成毛毡,在毛毡上绘制出各式各样的图案,然后用针线缝实,再将两张不同颜色的毛毡叠起,顺着图案进行剪裁。叠起来的毛毡厚度有十几毫米,裁剪起来十分费劲儿。但对于经验丰富的玛依努尔来说,这不算什么难事儿,她制作的毛毡图案精美、线条平整、针法巧妙,让人爱不释手。
记者刘甜甜:“由于制作花毡耗时长、费体力,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但是,玛依努尔和她的姐妹们认为,花毡不仅是日常用品,更是哈萨克族文化和习俗的传承。”
玛依努尔女儿加依娜西:“我妈很小的时候开始特别喜欢这个刺绣,我妈就想姐妹们一起做这个花毡能不能挣钱。我们刚开始想的就是我们村里不是有很多姐妹会这个刺绣,然后她们在家里也没事干,收入也没有,然后我们把她们集合到合作社。”
2014年,玛依努尔牵头成立了阿什里乡叶斯力民族刺绣专业合作社。到目前,合作社已有社员20多人,其中大都是无业妇女。
合作社社员石娜尔古丽:“我以前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我现在到这个合作社,我特别喜欢做这个花毡。每个月挣2500块钱,我特别高兴。”
除了制作花毡,合作社还生产销售哈萨克民族服装和各类刺绣品,随着经营范围的不断拓展,合作社的名气越来越大,效益越来越好,每年产值可达20万元。
顾客古丽努尔·赛力克:“ 我们家要搬新房子,就买一个花毡,这些阿姨做的花毡特别好看,我今天就把这个买了,买回去我家人肯定也特别喜欢,特别开心。”
玛依努尔女儿加依娜西:“现在我们的花毡买的人也越来越多了,生意也越来越好了,然后我们想让村上没有工作的,没有出去干活的那些残疾人过来我们合作社,一块儿挣钱。”
花毡是哈萨克家庭必不可少的装饰品和日用品,代表着哈萨克民族传承了千百年来的一种文化。在采访过程中,我不仅体验了花毡制作的繁杂与不易,更感受到了哈萨克乡亲对文化传承的执着与追求。一针一线,一裁一剪,她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幸福。作为记者,我将继续去发现和记录更多非遗传承人的感人故事。(昌吉市电视台 刘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