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渔都崛起!昌吉水产业如何领跑全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昌吉市积极响应号召,将水产业作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关键突破口,通过技术革新与模式创新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在位于滨湖镇的新疆跃诚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将成品鱼顺着室外鱼塘的轨道,平稳转移至室内恒温大棚,整套流程规范高效。
新疆跃诚生态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秦丽说:“随着气温渐凉,我们将成品鱼转移至室内恒温大棚,做到稳定供应,让老百姓一年四季都有鱼吃,也为我们养殖场提升经济效益。”
滨湖镇依托1000余亩的水面资源优势,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发展渔业养殖,历经粗放式养殖、从室内养殖到工厂化养殖的三次技术革新,渔产品单产从每亩500公斤、提升至近2吨,今年又投入200万元新建循环水养殖大棚,进一步扩大产能、提高养殖效益。

在六工镇十三户村的新疆海威渔业有限责任公司养殖车间,80立方米的养殖大罐整齐排列,罐内的鱼苗悠然游弋,工作人员一边精准投喂饵料,一边仔细检查循环水养殖系统。
“现在养殖车间里的鱼规格在400克左右,再喂一个多月就可以上市了,准备销往乌鲁木齐的北园春海鲜市场。这一个养殖罐的产量能达到2000公斤到2500公斤,养殖车间的总产量能达到80吨左右。”新疆海威渔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陈国军说。
为破解水资源匮乏难题,该公司投资1500万元引进先进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采用全自动化流水线作业,全部实现数控技术管理。
新疆海威渔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陈国军说:“它最大的优势就是节水,能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产量比传统的养殖模式要提高近10倍,而且占地面积小。同时,这种模式便于管理和销售,减少了劳动力投入,从而有效增加了收益。”
在十三户村,渔业养殖已成为支柱产业之一,全村养殖规模达3000亩、年产水产品1800吨,其中加州鲈鱼、五道黑等名优特水产品占比达50%,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的发展模式,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30万元,海威渔业休闲游钓中心自2023年获评自治区钓鱼运动培训基地以来,已举办国家、省级及俱乐部赛事15场次,探索出“垂钓+渔业+旅游”的融合发展路径。

近年来,昌吉市积极践行绿色生态养殖理念,推动水产养殖产业高质量、高效益、生态化协调发展。
目前,全市已成立渔业经济合作社12家、渔业养殖面积达1万亩、年产水产品4000余吨、渔业经济总产值近1.2亿元。作为全疆渔业主产区和重要的无公害渔业养殖基地,昌吉市以占全州43%的水产品产量在全州渔业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昌吉市农业农村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李兴义表示,今后将继续加大名优特水产品的引进与推广力度,构建养殖、加工、餐饮、旅游、研学等一体化的全产业链体系,实现水产从一产向二三产融合的转型升级。
(记者 白珂 通讯员 热西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