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碧水蓝天 共建美好家园】以生态底色绘就大美庭州——昌吉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系列报道之二
【保护碧水蓝天 共建美好家园】以生态底色绘就大美庭州——昌吉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系列报道之二
中国昌吉网(记者 刘茜 通讯员 周燕)庭州,水系蜿蜒,水色晶莹,映照出昌吉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坚定决心。
庭州,山水一色,绿意层叠,见证了昌吉人将“绿水青山”变作“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2017年以来,昌吉州持续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细处着手,从保护一脉青山、一泓清水、一片土地开始,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提升生态环境管理精细化水平。
生态治理除陈锈淬新火
为生态环境保护立一项法规,这是木垒县守护绿水青山的决心,也是昌吉州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鲜活样本。
2018年6月1日,新疆首部县级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正式实施。一项新法规在破立之间,为木垒县的未来重新绘制了蓝图。
昌吉州敢于动真碰硬,用最严密的法治、最严格的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保驾护航。在全疆率先出台了《自治州环境保护工作职责暂行规定》和《自治州环境问题(事件)责任追究办法(试行)》,明确了县市(园区)、部门的环保职责,规定了严格细致的追责办法,为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等履行各项环保职责奠定了基础。出台《昌吉州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让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走进位于呼图壁县境内的塔勒德牧场,只见绿草青青,却不见成群牛羊。在当地实施的“禁牧还草”工程推动下,牧民带着牲畜搬到集中养殖区,这里才有了一派原生态的自然景象。
在呼图壁县,同塔勒德牧场一样回归本来面貌的,还有60多万亩天然草场。当年与塔勒德牧场同时存在的,还有一座以伐木为业的林场。如今,电锯声消失,当年的伐木工变身为林区管护员,守护着这片茫茫林海。
这些变化,与2017年以来昌吉州开展中央环保督察整改有关。4年多时间,一个更美丽的昌吉,朝我们走来。
针对督察指出的问题,昌吉州用严而又严细而又细实而又实的作风抓整改,研究制定《昌吉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工作方案》等。在这些方案的指导下,一场与环境污染的较量,在庭州大地打响。
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的34批272个信访举报案件全部办结,处罚企业368家、问责处理135人。累计完成投资252亿元,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项目278个,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507家,推行电采暖128万平方米,关停拆除改造燃煤锅炉1044台,注销报废黄标车和老旧车辆1.2万辆。天山北坡谷地森林植被保护与恢复等重大生态工程全面实施,完成退耕还林42.8万亩、人工造林22.9万亩、草原禁牧及草畜平衡6269.7万亩。
以督察为着力点,昌吉州加快解决关系群众生活的生态环保大事,快速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昌吉州还以督察整改为契机,举一反三,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有效提升生态环保工作水平。”昌吉州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雪辉表示,接下来,对已完成整改的任务,将继续开展暗访核查,严防反弹,发挥督察力量和整改倒逼作用,促进企业不断优化升级,助推昌吉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天蓝地绿水清齐头并进
3月的玛纳斯县旱卡子滩乡加尔苏瓦提村荒坡上,上万棵白榆、沙棘、胡杨树萌出新芽。这些树木栽植使用了无灌溉造林技术,非常适合降水量少的荒漠地区使用。
种下绿色,就种下了希望。昌吉州完成北部荒漠区封沙育林34.1万亩、防沙造林(人工造林)34.69万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22.91万亩,退耕还林44万亩,持续巩固生态安全屏障。
在昌吉市硫磺沟镇矿区CK28号采坑现场,通过回填采坑、撒播草籽、恢复地表植被等修复措施,原本深达60米的大坑变成了草原,长满了青青小草。
昌吉州加快退化草原修复治理,完成草原改良58.28万亩、人工种草10.92万亩、围栏建设113.3万亩,毒害草防治面积21.28万亩,退牧还草199.72万亩,严格落实草畜平衡制度,全面提升草原生态功能和生产能力。
在新疆,人类与荒漠化的斗争,始终在持续。站在奇台县北部沙漠远眺,成片的红柳、梭梭等固沙植物交织在一起,顽强地抵抗着百米外的沙丘。
按照昌吉州“南护天山,北治沙漠,中建绿洲”的总体布局,深入推进林草生态保护建设,大力实施植树造林、防沙治沙、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特色林果产业等重大生态工程,全州林草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与绿色同行,与环境共赢。昌吉州强力推进污染防治工作,水土气并重,海陆空齐管。青山绿水间酝酿着昌吉老百姓的幸福感、自豪感和获得感。
蓝天怎么来?昌吉州深入开展压减燃煤、治污减排、控车减油、清洁降尘、综合执法、科技治气六大行动。今年,最新版昌吉蓝天保卫战“作战图”出炉,努力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碧水怎么来?昌吉州深入实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专项整治行动,150个环境问题全部整改完成。全州9个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8条河流15个国控断面及天池水质保持优良,各监测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考核目标。
净土怎么来?昌吉州开展土壤污染调查,加强土壤污染源监管。全州7县市及农业园区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工作全面完成。全州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土壤环境持续保持清洁等级。
标本兼治阔步绿色之路
走进位于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的天鹅湖保护区,水汽氤氲,涟漪浅漾,成群结队的野生鸟类戏水、觅食。摄影爱好者李扬不停地按动相机快门拍下这一美好画面。
天鹅的生存状态和种群数量是一个地方生态保护的晴雨表。2010年,玛纳斯湿地面积是9万亩,经过这些年各种保护措施,湿地面积已经增加到了17万亩,被称为“会长大的湿地”。
一折青山、一湾碧水、一抹蓝天、一路风景,“绣”出最美湿地岸线,也吸引了不少游客领略山水澄明、田野童话。
环境就是民生。“冬夏两重天”是对昌吉州大气污染状况的形象描述,秋冬季雾霾天气频发一直是空气质量改善的瓶颈。昌吉州积极主动作为,2019年成功争取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一市一策”跟踪服务项目落地昌吉,昌吉州也成为全国第41个生态环境部批准的跟踪研究城市。“乌昌石”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成因基本清晰,一幅立体、详细的污染地图和动态传输路径由此绘就。
“一市一策”跟踪服务项目实施以来,共形成《昌吉州2019-2020年冬季采暖期PM_2.5污染源解析报告》等专项成果35项,开创了全州科学治污、靶向治污、精准治污的新格局。
“十三五”期间,全州累计减排二氧化硫29870吨,完成率100%;氮氧化物71246.91吨,完成率576%;氨氮1911吨,完成率175%;化学需氧量9215吨,完成率106%。森林覆盖率由“十二五”末的13.64%提高至14%。全州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态文明体系加速构建。
一望无垠的准噶尔盆地东部,十几条输煤廊道纵横交错,向远方延伸。
这里是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走进新疆天池能源有限责任公司露天煤矿矿区,巨大的电铲车将煤炭投放到输煤廊道传送带上,封闭运输到发电厂。矿区负责人王平亮说,输煤廊道沿途见不到煤渣,保持了环境清洁。一条廊道每天可运煤2万吨,换算成载重40吨的车辆,需要500辆次才能完成。
准东现有9家煤矿,其中4家建设13条输煤廊道共108.8公里。2021年准东专用线、输煤廊道总体运量达到8909万吨,占比达到65%;乌将线增二线扩能改造工程和将淖线铁路建成投运后,预计铁路和廊道货运量占比可达到80%。
目前,昌吉州已建设铁路专用线25条,里程194公里,铁路总里程达到536公里,初步形成了以乌将铁路、兰新铁路为主脉,各铁路专线为辅助的铁路运输网络。到2025年,将新建8条铁路专用线,进一步缩减公路运量。
昌吉州正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生态烙印遍布山川街巷,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推动实现更有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昌吉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