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市人民政府

www.cjs.gov.cn

昌吉市人民政府

www.cjs.gov.cn

昌吉市住建局驻榆树沟村“访惠聚”工作队记事

2019-01-25 11:28:26 来源:昌吉日报
【字体: 打印

昌吉新闻网讯(记者 明文团 通讯员 马光祥)

近几年来,昌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驻榆树沟村“访惠聚”工作队帮助村民出金点子、开新路子、鼓钱袋子,使乡亲们在通往现代生活的金光大道上实现了华丽转身——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变为拿分红、就近打工和参与线上线下销售的新型农民。

工作队支招 种田雇“保姆”

榆树沟村是典型的农业村,全村1703人,人均耕地不足9亩。过去,这个村生产缺乏统一经营,管理粗放,生产效益低下,农民种植的棉花和番茄这两种主要作物的收入达不到预期。

怎么办?工作队集思广益,给农户支招——在生产经营中设立“田保姆”,引入智慧农业,由“田保姆”统一负责管理作物种植。

说干就干。2016年春,村上成立了合作社,工作队挑选出勤快踏实、肯动脑子、善于经营的黄国忠等8人,担任管理农田的“田保姆”,运用卫星导航自动驾驶、无人机喷撒农药等现代农业新技术管理农田农资协调、高效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等重要环节,闲下来的农户到外面打工、做小买卖。工作队也积极协调,帮助“田保姆”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当年秋收,棉花和番茄产量较往年提高一倍。工作队帮农户落实订单,农民们交完棉花和番茄后,每亩纯收入增加了150元,全村共增收195万元,人均增收1145元。

村民马国振当年从合作社领到了55800元收入,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他感慨地说:“工作队为我们想出了‘田保姆’的金点子,使农民有了分红,合作社也兴旺起来,一举两得,咱农民现在也变成‘产业工人’了。”

靠上“摇钱树” 口袋鼓囊囊

几年以前,村民马建梅还是一名普通家庭妇女,家里全靠丈夫务农或打零工过日子。榆树沟村临近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可村民的日子却过得捉襟见肘。工作队和村“两委”商议后,成立了昌吉市心连心劳务派遣公司,并进行了注册。工作队通过与高新区机关、镇党委联系商定:凡是高新区雇用工人或有劳务活动,优先考虑榆树沟村村民。在工作队的协调下,马建梅通过劳务派遣公司进入了高新区恒安纸业工作,丈夫参加了工作队组织的机械化种植培训,专职从事机械化种植和采摘工作,家里土地承包出去了,每年打工工资加上承包土地的费用,马建梅一家能收入近10万元。2018年,马建梅升职为公司办公室主任。

工作队还协调高新区吸收村里64名妇女加入园区保洁队伍。2015—2018年,榆树沟村每年平均有238名村民进企业就业,农民变成了上班族,月均工资性收入增加3000—5000元,3年累计转移劳动力1000余人次,每人每年增收3万多元。到园区工作的村民马全说:“口袋鼓囊囊、心里亮堂堂,我们农民如今就像插上了‘金翅膀’,落到园区这棵‘摇钱树’上淘金,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开启直通车 品味新生活

2016年,村民李春燕养了100只鸡,到了秋天,望着养得肥嘟嘟的鸡,却发愁卖不出去。无独有偶,村民马金瑜种了2亩莲花白和胡萝卜,秋收时也找不到销路。这两家人把鸡和菜拿到市场上销售,一天卖不了多少。这一情况引起了工作队的重视,第二年开春时,工作队找到有高中学历、经商意识强的二组党员吴彩云,通过协调搭上了昌吉市“互联网+农易宝”农村电商平台项目的“顺风车”,开启绿色有机无公害蔬菜“直通车”,帮助村民销售土特农产品。

2018年春,工作队找到村民李春燕和马金瑜,让她们继续养鸡、种菜,帮助村民通过农村电商平台打开销路,对全村的鸡和蔬菜进行统一收购和销售。当年秋天,李春燕养的200只鸡、马金瑜种的2亩莲花白和胡萝卜销售一空,两家分别赢利4000多元和6000多元。李春燕高兴地说:“有了工作队和‘农易宝’帮忙,明年还要养300只鸡。”

如今,榆树沟村村民多数通过手机微信关注“农易宝”农村电商平台,寻找商机,不但销售自家农产品,还把亲戚的农产品也拿去卖,年人均收入增加5000—10000元。吴彩云开心地说:“咱农民现在也能坐在家里赚钱了,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线上线下’现代营销生活。”

责任编辑:胡洁

昌吉市人民政府开办

昌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昌吉市人民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承办

ICP备案编号:新ICP备13003649-3

昌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昌吉市人民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承办

ICP备案编号:新ICP备:13003649号-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