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市人民政府

www.cjs.gov.cn

昌吉市人民政府

www.cjs.gov.cn

(海丝连雪域)第五集: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2020-01-16 14:59:49 来源:昌吉市电视台
【字体: 打印

小欣雨是我市一名孱弱的残疾小朋友。去年10月,在泉州市援疆指挥部的帮助下,她前往泉州治病,取得了较好效果。回到昌吉后,泉州援疆医生继续给予小欣雨后续治疗。即使第七批援疆医生结束任务回到泉州,小欣雨的治疗也不会中断。因为,泉州援疆医生已给我市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小欣雨虽然走得还不是特别稳健,但短短半年多时间里,通过特制矫正鞋恢复行走,对患有唐氏综合症的小欣雨来说,是一奇迹。复查完,援疆医生林江游给她换上了新的矫正鞋。

泉州援疆医生林江游:“这个鞋子是上次我们举行一个继续教育培训班,请我们李院长过来讲课,我有叫小欣雨过来随访,通过现场检查发现她鞋子小了,就是说把数据测量完报回去,再量身定做一双,通过我们这次回去探亲的时候,把鞋子带过来,就把鞋子给小欣雨带上去。”

去年11月,泉州市第七批援疆干部潘海阳带着小欣雨飞越大半个中国前往福建,在泉州910医院治疗眼疾,在正骨医院矫正马蹄内翻足。医院给她量身定制了足畸形矫正鞋,并持续关注后续情况,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小欣雨妈妈穆贵玲:“以前她站都不能站,现在可以走四五步,进步很大。我真没想到,以前没这样想过,会有这样的改变,现在看到孩子这样子,眼睛也可以看到,而且又能走路,我就觉得对以后的生活充满信心。”

泉州市第七批援疆干部潘海阳:“我们对小欣雨的爱,应该说是泉州市和昌吉市20年对口支援情谊的一个有力的见证。”

小欣雨平时在昌吉市人民医院就医。医院里的第一住院楼叫“泉州楼”,总投资1473万元的门诊综合医疗楼,是泉州持续多年援建的民生项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来自泉州中医联合医院的潘文谦,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昌吉分院成立了肩颈腿痛针灸专科,这个专科改变的不只是一个人的命运,还有众多家庭的希望。

病人家属樊永江:“我家爱人就经常说腿疼,我们最后去了一所医院,也是我们当地很有名的一所医院,当时的医生直接就诊断为股骨头坏死,就要求立即做手术置换股骨头。当时我们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对我们家庭来说是一个负面性的,因为花费非常大。”

樊永江的爱人贾春来是一名老师,因为疼痛,不得不告别讲台,家里本来打算卖房子给她做手术。在得知泉州医生成立了治疗疼痛的专科门诊后,她找到了潘文谦。经过治疗,贾春来告别了疼痛。她还时不时给潘文谦写信,跟他分享康复后的点点滴滴。

病人家属樊永江:“她报名参加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选调的内派老师的工作,她也受到潘大夫的鼓舞,然后就决心把自己这种爱心传递出去,能帮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走向大海。”

援疆时间有限,但真情无限。在潘文谦的传帮带下,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昌吉分院的肩颈腿痛针灸专科已经成为医院的重点专科。

泉州援疆医生潘文谦:“ 我们来,为什么来了,留下什么走了,留下一个技术的传承。另外一个就是一个爱心的传递。”

为了补齐医疗短板,泉州积极发挥“组团式”医疗援疆作用,先后拨付援疆资金200多万元,设立7个专科专病门诊,挂牌成立4个援疆高层次人才工作室,开展“师带徒”活动,为昌吉打造了带不走的医疗队。

市人民医院院长张勇:“我们每一批的援疆干部到了我们当地的医疗机构以后,培养了大批的专业技术人员,虽然一批一批的专业技术干部他们回归当地医疗机构了,但是他们留下了一批又一批带不走的医疗队,继续在边疆发挥专业优势,为当地老百姓减轻病痛。”

泉昌同心传大爱,医疗援疆显真情。泉州的医疗援疆队员在我市开展新技术、新项目50多项,其中7个项目技术填补了医院空白,“师带徒”活动传帮带人才86名。设立的850万元“泉昌情·生命救助基金”和“泉昌情·圆梦助学基金”,资助贫困学生800多人,救助大病患者450多人。虽然每一批医疗援疆队员停留的时间有限,但他们的妙手仁心留给我市的是一支永远也带不走的医疗队。(昌吉市电视台)

责任编辑:陶美玲

昌吉市人民政府开办

昌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昌吉市人民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承办

ICP备案编号:新ICP备13003649-3

昌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昌吉市人民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承办

ICP备案编号:新ICP备:13003649号-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