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连雪域)第二集:泉州精神根植昌吉
昨天,阿什里乡中心学校的足球队向泉州发出邀请函。这里的大多数孩子可能没有到过泉州,但他们对泉州充满感情。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了解泉州。比如学习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
阿什里乡中心学校有14个社团,足球社团是所有社团的一面旗帜,另一面旗帜就是冬不拉弹唱队了。
学校聘请了阿什里乡文化站站长加尔肯别克做弹唱队的老师。加尔肯别克说,阿什里乡聚居着不少哈萨克族群众,泉州援疆队先后在这里投入资金建设了民族创业技能训练基地和民族手工艺品基地。他本人是在跟援疆队的接触中,爱上并学会了《爱拼才会赢》这首歌。
阿什里乡文化站站长加尔肯别克:“我听他们唱这个爱拼才会赢,特别喜欢,完了以后在网上搜索歌曲,把歌词的内容歌词的意思知道了以后,我就决定歌词的内容也特别鼓舞韧性特别正能量的健康向上的一首歌曲,我就决定把歌曲要翻译哈萨克语。”
加尔肯别克将其重新编曲,采用霍布孜、冬不拉等哈萨克族特有的乐器伴奏,不同地域音乐元素的碰撞,擦出了新的火花。因为这首歌曲,加尔肯别克成了当地的网红,经常接到演出邀约。
阿什里乡文化站站长加尔肯别克:“我们唱这歌就参加了很多大型的演出,包括我们新疆电视台的春晚,还有昌吉州的春晚,就唱这个《爱拼才会赢》。”
“拼”这个字在我市是泉州援疆队的代名词。2017年,我市申报全国文明城市,泉州援疆指挥部发挥拼劲,不仅组织相关部门到泉州学习经验,还手把手推动创建,首次申报就取得成功。“全国文明城市”的金字招牌里凝聚着泉昌两地的深厚情谊。
泉州第七批援疆干部王斯诚:“把东南沿海地区的先进经验在西北新疆地区移植和复制,这其实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次实践。”
市委副书记、泉州援疆指挥部指挥长王春雷:“通过我们的干事创业的这种热情跟激情,去影响到带动当地的干部跟我们一起干事创业。现在昌吉市是全国的文明城市,同时也是全国的县域经济的百强市。”
给昌吉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同时,指挥部也开始思考:怎样给昌吉留下发展的源动力,于是有了“千名硕士进昌吉”的活动,为边疆地区补上人才短板。
泉州第七批援疆干部苏毅伟:“通过这两年来共引进了325名的硕士研究生到昌吉市工作,这个是大大改善了整个昌吉市的人才队伍的结构,我是觉得这个是一个我们工作上的最大的一个成效。”
三年来,泉州援疆队伍先后有8名行政干部提任正副县级职务,援疆干部人才中有62人次先后荣获区州市和所在单位荣誉,包括自治区“开发建设新疆奖章”、“五一劳动奖章”等等。
泉州援疆指挥部指挥长王春雷:“这三年我们进疆以来也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融入、主动作为,把我们泉州爱拼敢赢跟输人不输阵的这种精神,把我们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这种海洋文化跟海洋性格带入到受援地,带入到昌吉,植入到工作的氛围当中,到项目的推动的过程当中。”
福建援疆指挥部指挥长黄鹤麟:“我接触的泉州的援疆干部,确实发挥了我们福建闽商的精神,在工作中以身作则,带头发挥作用,跟当地的干部群众一起围绕经济社会的发展,用我们泉州人特有的拼搏精神,爱拼敢赢的精神去影响去带动他们,在每个岗位都发挥了积极骨干的作用。”
一首《爱拼才会赢》唱出了泉州精神的精粹,也成为泉州历届援疆干部的奋斗之歌,从东南沿海唱到了西北瀚海。
胡杨是新疆的特色,刺桐是泉州特色。两种植物形态不同,但都有同样一种品质——坚韧不拔。1999年以来,泉州市先后选派7批242位援疆干部人才支援我市。第七批援疆队于2017年启程,共有74名干部人才赴我市开展对口援建。三年来,泉州援疆指挥部累计实施援疆项目54个,投入资金2.14亿元。援疆资金80%用于民生、80%用于基层。在援疆干部的努力下,我市成功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并跻身全国百强县市。爱拼敢赢的泉州精神根植在昌吉大地上,就像胡杨林里盛开的刺桐红。(昌吉市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