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玉琴工作站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纪实
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记昌吉苏玉琴志愿服务工作站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纪实
由苏玉琴发起的“昌吉苏玉琴志愿服务工作站”经过18年的发展,已拥有11支志愿服务分队,注册志愿者1118人,志愿者涵盖汉族、回族、维吾尔族等8个民族。多年来,“昌吉苏玉琴志愿服务工作站”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服务弱势群体为宗旨,服务领域和项目涉及助老、助残、助困、助学、双拥、抗癌宣传、临终关怀、遗体器官捐献宣传登记、心理咨询援助等方面,累计志愿服务时长217万小时,参与志愿服务人数达24万人次,在昌吉谱就了一曲志愿者和关爱对象之间“共同团结奋斗 共享美好生活”的和谐乐章。
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当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扬声器”。
深入开展党员教育+文艺宣讲活动。工作站始终坚持党的引领,将党员学习教育与志愿服务有机结合,常年深入部队、敬老院、孤儿院、学校、农牧区等地开展慰问、清洁环境、表演节目、义诊、理发等志愿服务活动。15年来,工作站组织文艺+宣讲义演活动3180场次,受益人群达18万人次;探访慰问孤寡老人、残疾人群、贫困家庭7万人次。
广泛开展生命关怀活动。本着“博爱、人道、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工作站的志愿者常年活跃在医院、高龄老人和鳏寡孤独家庭中,为他们提供临终关怀陪伴、精神抚慰等志愿服务,已临终关怀重症患者520位,安葬无亲人去世者109位。成立的“为爱接力、生命永续”遗体器官捐献登记站,目前已有930人签订了捐献遗体器官协议,已成功捐献眼角膜18例,捐献器官6例、捐献遗体37例。工作站每年定期对遗体(器官)捐献者家属开展走访慰问,使他们在奉献社会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温暖和关爱。
以志愿服务项目为依托,当好弱势群体的“服务器”
“爱心小屋”传大爱。工作站立足促进民族团结,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开展“爱心小屋”项目,项目覆盖疆内、州内、市内部分地区,涉及4个县、6个街道、9个乡镇、50个社区,已建成项目小屋16个,累计投放全新价值160余万元的爱心物资,受益人群15万人次。
“爱心助困”暧人心。针对困难学生、弱势群体等,工作站实施了“爱心助困”志愿服务项目。为空巢老人、农民工、牧民,孤残儿童和单亲家庭孩童提供帮扶,捐助各类学习用品、生活用品、药品等,捐助价值达230多万元。先后资助178名各民族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其中有38人成功考入大学开始追梦之旅。
“模范代言” 助增收。在农忙秋收时节,工作站积极响应昌吉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发起的“模范代言 助农增收”志愿服务活动,站长苏玉琴充分发挥道德模范公众人物的影响力,带领团队深入佃坝、三工、大西渠、阿什里等乡镇,为当地有机蔬菜、酸奶、鸡蛋、鹌鹑蛋、牛奶、苹果、葡萄、馕等20多种特色农畜产品代言带货,帮助农户销售各类特色农畜产品480多吨。
以凝聚爱心为平台,当好社会正能量的“助推器”
搭建关爱桥梁。为点燃群众参与公益事业的热情,工作站携手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组织开展“1+1”关爱助学、助困、助残结对活动,在爱心企业和困难家庭之间搭建起爱心沟通的桥梁,已筹集救助金68万元,救助困难家庭250户、救助困难学生230名。
策划公益活动。在2020年—2022年新冠疫情期间,工作站号召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爱心企业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共募集救助款物价值1238万余元,走访慰问疫情防控一线的工作者、医护人员、公安干警、志愿者,对困难家庭、空巢老人、残疾人家庭等进行关爱救助共13万余人次。
参与公益募捐。作为社会公益组织,工作站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河南洪灾等自然灾害来临时,第一时间向志愿者发起倡议,全力筹集款物赈灾。工作站志愿者也是积极参与,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在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红石基金会等组织发起的公益募捐活动中,工作站志愿者捐款达50余万元,受益人群达57万人次。
苏玉琴志愿服务工作站因工作成绩突出,荣获中宣部“第七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中央文明办“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 '最佳志愿服务团队”、中国红十字总会“优秀志愿者先进集体”、全国妇联“十佳暖心故事”、自治区“优秀志愿者先进集体”、昌吉州“最佳志愿者先进集体”“红十字人道救助奉献先进集体”“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民族团结示范点”等多项荣誉称号。(通讯员 赵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