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市人民政府

www.cjs.gov.cn

昌吉市人民政府

www.cjs.gov.cn

数说昌吉70年丨70年耕耘,看昌吉州如何绘就现代农业新画卷

2024-09-05 14:01:37 来源:昌吉市零距离
【字体: 打印

看今朝庭州沃野 七十载芳华正劲

——昌吉州成立70周年农业农村发展成就回顾

行走在庭州大地

棉花炸蕾吐絮、果蔬清香四溢

牛羊膘肥体壮、村道通村达户

一幅农业农村蓬勃发展的

美丽画卷次第展现

昌吉州素有

“西部种业之都”

“全国优质小麦之乡”

“中国优质加工番茄之乡”

“中国优质酿酒葡萄之乡”

“中国优质棉生产基地”等美誉

是中国西北边陲一座物产丰盈的宝地

因农而兴,向农而强


图片

海报制作:美编刘旭东

不断更迭的数据增长

正是我州农业农村发展

最为直观、最为有力的写实与呈现

图片
科技创新 加速现代农业兴起



农业生产工具发生巨变
  • 在70年前,昌吉州仍沿用着“二牛抬杠”“大水漫灌”等耕作方式,农业生产水平低。
  • 1955年,昌吉州第一个国营拖拉机站在奇台县成立。
  • 20世纪60年代,大型农机具、链式拖拉机等逐渐取代畜力农机具。
  • 1984年,全州农机经营机制进行重大改革,将原人民公社集体经营的农业机械划转给农户个体使用和经营。
  • 1990年,全州农村农机户达到3万多户,拥有农机总动力78.47万千瓦,是10年前的3倍。当年,全州机耕率、粮食作物机收率分别为89.04%、37.8%。
  • 近10年,昌吉州农业机械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无人机植保、北斗导航播种等农业机械化先进技术与设备快速普及,遍及种植、畜牧、林果、农产品加工等富民支柱产业,农机服务规模化、全程化、品牌化水平持续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朝着“全程、全面、高产、高效”的方向不断迈进。
图片

资料图片:7月15日下午,奇台县半截沟镇腰站子村,农户驾驶联合收割机收获小麦。

截至2023年

昌吉州农机总动力达291.5万千瓦

拖拉机保有量达6.47万台

5000台(套)农机装上“北斗芯”

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8.4%

高于全疆11个百分点


数字赋能 科技兴农
今年,玛纳斯县入选首批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的农田动态监测管理应用体系,用众多传感器和智能装备搭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的精准农情监测系统,在广袤的田野里织就了一张多层次、立体化、全天候的天空地一体化的“数字网”。

图片

资料图片:兰州湾镇下桥子村村民叶德清站在地头,用手机APP“慧凤收”发出灌溉指令。

如今

数据成为昌吉州农业生产的“新农资”

手机成为农村生产的“新农具”

数字农业的发展

推动了昌吉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深刻变革

农业现代化水平领跑全疆

图片图片图片

科技赋能

带来的不仅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更是产业高科技带来产品高效益

据州统计局报告显示

↓↓↓


图片

海报制作:美编刘旭东

昌吉州盛产50多种优质高效农作物,粮食连续10年丰收,形成粮油、优质畜产品、棉花和纺织服装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初步构建了国家、区、州三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格局,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如今

科技创新提供的驱动力日益强劲

正在为昌吉州现代农业

转型升级、绿色发展

装上动力澎湃的引擎
图片
向美而行 绘就和美乡村画卷

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增强
  • 20世纪50年代,昌吉州农牧民住房主要是土木结构房屋,以土筑墙或土坯垒墙,冬季以火炕或火墙取暖。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建房热情逐步升温。至1985年,乡镇及集镇建房大多都是根据规划进行,农牧民开始重视房屋功能和布局。

  • 1992年,州党委把农村标准化居民点的建设作为农村奔小康的目标之一。

  •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 2016年,昌吉州党委和政府启动“两清两美一绿”行动,在全州范围内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新农村建设升级版。

  •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个字勾勒出未来乡村美丽图景。

  •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到建设“美丽乡村”

再到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昌吉州乡村建设的内涵和目标

进一步丰富和拓展

乡村蝶变,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图片

资料图片:奇台县半截沟镇腰站子村村貌。


农村社会保障显著加强
20世纪50—70年代,昌吉州初步建立了“五保户”等保障机制。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昌吉州逐步提高农村养老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从“养老”到“享老” ,探索多样化的农村养老新业态。
20世纪50—70年代,昌吉州在农村扫除文盲、发展文化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极大丰富,农村文化事业实现长足发展。

图片

资料图片:呼图壁县呼图壁镇董景福乐护养院,小朋友和老人们一起制作手工贴画。
图片
改革开路 唤醒农村沉睡财富
  • 20世纪70年代末,农业改革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 1978年,昌吉州全面实行“五定一奖”农业生产责任制。

  • 1979年,全州粮食总产达4.25亿公斤,较1978年增长7%,创历史最高水平。

  • 1984年,昌吉州实行承包期为15年的第一轮土地承包责任制,全州54935户农民领到土地使用证。

  • 1999年,昌吉州依法进行为期30年的第二轮土地承包。

  • 2010年起,昌吉州推进土地有序流转。

  • 2018年,昌吉州土地流转面积244.1万亩,占家庭承包土地面积的50.45%。

  • 2019年,昌吉州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开展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试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完成。

  • 2020年底,奇台县被列入全国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激活乡村资源要素。

农业改革持续深化

改革红利不断释放

1949年,昌吉州农民人均收入69元

1958年,农民人均收入97元

1993年,农民人均收入1080元

2017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7316元

2023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25130元

图片图片图片

70年沧桑,70载朝夕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人人都是见证者

人人都是参与者

而今回望

这片滋养了161万各族儿女的沃土

正迸发出崭新的活力

(来源:昌吉零距离)

责任编辑:陶美玲

昌吉市人民政府开办

昌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昌吉市人民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承办

ICP备案编号:新ICP备13003649-3

昌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昌吉市人民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承办

ICP备案编号:新ICP备:13003649号-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