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昌吉70年丨70年耕耘,看昌吉州如何绘就现代农业新画卷
看今朝庭州沃野 七十载芳华正劲
行走在庭州大地
棉花炸蕾吐絮、果蔬清香四溢
牛羊膘肥体壮、村道通村达户
一幅农业农村蓬勃发展的
昌吉州素有
“西部种业之都”
“全国优质小麦之乡”
“中国优质加工番茄之乡”
“中国优质酿酒葡萄之乡”
“中国优质棉生产基地”等美誉
是中国西北边陲一座物产丰盈的宝地
因农而兴,向农而强
不断更迭的数据增长
正是我州农业农村发展
最为直观、最为有力的写实与呈现

在70年前,昌吉州仍沿用着“二牛抬杠”“大水漫灌”等耕作方式,农业生产水平低。 1955年,昌吉州第一个国营拖拉机站在奇台县成立。 20世纪60年代,大型农机具、链式拖拉机等逐渐取代畜力农机具。 1984年,全州农机经营机制进行重大改革,将原人民公社集体经营的农业机械划转给农户个体使用和经营。 1990年,全州农村农机户达到3万多户,拥有农机总动力78.47万千瓦,是10年前的3倍。当年,全州机耕率、粮食作物机收率分别为89.04%、37.8%。 近10年,昌吉州农业机械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无人机植保、北斗导航播种等农业机械化先进技术与设备快速普及,遍及种植、畜牧、林果、农产品加工等富民支柱产业,农机服务规模化、全程化、品牌化水平持续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朝着“全程、全面、高产、高效”的方向不断迈进。

资料图片:7月15日下午,奇台县半截沟镇腰站子村,农户驾驶联合收割机收获小麦。
截至2023年
昌吉州农机总动力达291.5万千瓦
拖拉机保有量达6.47万台
5000台(套)农机装上“北斗芯”
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8.4%
高于全疆11个百分点
如今
数据成为昌吉州农业生产的“新农资”
手机成为农村生产的“新农具”
数字农业的发展
推动了昌吉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深刻变革
农业现代化水平领跑全疆
科技赋能
带来的不仅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更是产业高科技带来产品高效益
据州统计局报告显示
↓↓↓
海报制作:美编刘旭东
如今
科技创新提供的驱动力日益强劲
正在为昌吉州现代农业
转型升级、绿色发展

-
20世纪50年代,昌吉州农牧民住房主要是土木结构房屋,以土筑墙或土坯垒墙,冬季以火炕或火墙取暖。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建房热情逐步升温。至1985年,乡镇及集镇建房大多都是根据规划进行,农牧民开始重视房屋功能和布局。
-
1992年,州党委把农村标准化居民点的建设作为农村奔小康的目标之一。
-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
2016年,昌吉州党委和政府启动“两清两美一绿”行动,在全州范围内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新农村建设升级版。
-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个字勾勒出未来乡村美丽图景。
-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到建设“美丽乡村”
再到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昌吉州乡村建设的内涵和目标
进一步丰富和拓展
资料图片:奇台县半截沟镇腰站子村村貌。

-
20世纪70年代末,农业改革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
1978年,昌吉州全面实行“五定一奖”农业生产责任制。
-
1979年,全州粮食总产达4.25亿公斤,较1978年增长7%,创历史最高水平。
-
1984年,昌吉州实行承包期为15年的第一轮土地承包责任制,全州54935户农民领到土地使用证。
-
1999年,昌吉州依法进行为期30年的第二轮土地承包。
-
2010年起,昌吉州推进土地有序流转。
-
2018年,昌吉州土地流转面积244.1万亩,占家庭承包土地面积的50.45%。
-
2019年,昌吉州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开展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试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完成。
-
2020年底,奇台县被列入全国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激活乡村资源要素。
农业改革持续深化
改革红利不断释放
1949年,昌吉州农民人均收入69元
1958年,农民人均收入97元
1993年,农民人均收入1080元
2017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7316元
2023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25130元



70年沧桑,70载朝夕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人人都是见证者
人人都是参与者
而今回望
这片滋养了161万各族儿女的沃土
(来源:昌吉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