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工艺葫芦制作技艺传承人
曹春生
20多年来潜心葫芦艺术创作
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审美理念
完美融合



赋予了葫芦雕刻艺术
新的生命力和时代内涵
这两天,曹春生正忙着创作他的新作品,他将古代青铜器司母戊鼎雕刻在葫芦上,想通过这种方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我把这个东西体现在葫芦上,一方面来说葫芦是个吉祥物,另一方面把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表现在上面,我们就会永远记住中华民族5000年的优秀历史文化。”昌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工艺葫芦制作技艺传承人曹春生说。曹春生1964年生于甘肃临夏,1993年迁居昌吉市滨湖镇五十户村。他从小就喜欢书法和绘画,长大后一边种地一边坚持练习书法和绘画,这为他之后创作葫芦艺术作品打下了基础。1998年,在回老家甘肃临夏探亲时,曹春生发现工艺葫芦制作技艺在那里悄然兴起。回来后,曹春生就萌生了创作葫芦艺术作品的想法,他利用自己的书法绘画基础,开始自学,一步一步摸索,并取得了成功。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涵盖了历史人物、神话传说、花鸟鱼虫、山水等多个方面,不仅造型生动、线条流畅,而且寓意深刻、富有哲理,每一幅作品都凝聚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他还在自家院里种葫芦,用自己种的葫芦创作艺术作品。

“一个是烙画、一个是针刻、一个是绘画,还有一个是刀刻。我们这个葫芦不是追求效益,而是追求一种艺术和爱好,哪个葫芦适合画画,哪个葫芦适合雕刻,不要急着创作作品,要先想一想,葫芦适合做啥,灵感找好以后再开始创作。”昌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工艺葫芦制作技艺传承人曹春生说。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技艺,2014年,在滨湖镇和五十户村的支持下,曹春生在五十户村创办了葫芦雕刻工作室,专心致志地研究工艺葫芦制作技艺,他还在农闲时节给村民传授葫芦雕刻技艺。也在这一年,他被评为了昌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工艺葫芦制作技艺传承人。2016年,他还获得了“昌吉市首届优秀实用人才农民艺术家”称号。后来,他与昌吉市浪潮文化传媒公司合作成立葫芦雕刻培训工作室,教授葫芦雕刻技艺。2018年,“曹春生葫芦雕刻技能大师工作室”在昌吉小吃街成立。随着葫芦雕刻艺术逐渐被大家喜爱,目前,曹春生在乌鲁木齐市创办了个人工作室,并为新疆国际大巴扎提供葫芦艺术品。“葫芦上面刻着一些山水画、古代人物,还有一些古诗词,我非常喜欢。我今天选择了刻有山水画的这款葫芦,我想摆在家里,寓意也特别好。”昌吉市民吴凤娟说。

葫芦工艺的传承意义在于文化传承与保护、艺术价值的提升以及社会教育与普及等多个方面。曹春生表示,他要向更多的人普及葫芦雕刻艺术知识和技艺,培养热爱工艺葫芦制作的年轻人。

“我对葫芦雕刻特别感兴趣,这是属于非遗传承。以后,我还会向曹老师继续学习这个葫芦雕刻的非遗传承。”
昌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工艺葫芦制作技艺传承人曹春生说:
“我想把这个项目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昌吉市有葫芦雕刻这个艺术门类。带着这种责任,我一直坚持不懈。今后想带一些徒弟,一起把葫芦艺术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昌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楼 刘华 通讯员 赵倩)
责任编辑:陶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