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一点点”攥指成拳直击民生 昌吉市人大破解民生难题的“共治密码”
老旧小区道路坑洼、路灯不亮、居民“扛煤气罐”上楼……这些看似琐碎的“小麻烦”,却是群众日日揪心的“大难题”。如何让“小钱”撬动“大民生”?昌吉市人大交出了一份创新答卷——通过“政府补一点、物业担一点、业主出一点、社区筹一点、街道帮一点”的“五个一点点”众筹模式,三年实施185个“微实事”项目,惠及20万居民,让民生难题变“幸福清单”。

“昌吉市人大坚持从小微建议着手,按照‘群众提、代表定、政府办、人大督’的模式,积极助力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实现‘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的转变。”昌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柳学珍坦言。2022年起,昌吉市人大启动“微实事”项目,以“五个一点点”为核心,构建“群众点单-民主协商-共同出资-全程监督”的闭环机制:
政府补一点:财政资金精准滴灌,单个项目最高补助10万元; 物业担一点:物业公司承担公共设施维护责任; 业主出一点:居民(商户)按需分摊,少则几百、多不过千元; 社区筹一点:通过公益募捐、闲置资源置换等方式补充资金; -
街道帮一点:统筹协调施工、招标等难点环节。
“五方攥指成拳,既解了资金短缺的困局,更让群众从‘旁观者’变‘决策者’。”延安北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孔祥波说。
在绿园社区“盖碗茶议事会”上,一场关于道路修复的民主实践生动上演。“资金不够怎么办?”“每户出1000元是否合理?”“如何保障施工质量?”……商户代表一连抛出10余个问题。辖区人大代表、社区两委班子成员、物业、居民(商户)代表围绕资金筹备、工程质量等展开讨论,最终确定用“五个一点点”解决:市人大“微实事”项目补助资金8万元;沿街33家商户按照每户1000元进行集资;由街道统一招标筛选施工单位;社区及物业做好宣传及施工期间相关配合工作;人大代表全程监督,五方合力于2024年7月对绿园社区宁边路商户门前凹凸不平的路面完成了硬化修复。

在柳树巷社区昌大楼小区12个单元房顶维修施工现场,市人大代表李军手持卷尺,紧盯施工图:“防水层必须达到5毫米,这是居民议定的硬标准!”为确保“微实事”不走样、不变形,昌吉市人大常委会构建“三级监督”体系:源头把关,街道审核项目,人大备案资金;透明公开,资金使用明细在业主群、公示栏“双公开”;验收闭环,人大代表全程参与施工监督,居民签字确认后方可结项。“过去这些事情没人管,现在人大统筹起来,有了‘微实事’项目,我们自己也能出力,小区环境越来越好了,大家都高兴!”昌大楼小区居民王大叔的话道出了群众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