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市人民政府

www.cjs.gov.cn

昌吉市人民政府

www.cjs.gov.cn

2025年第一季度“最美昌吉人”出炉!

2025-04-28 12:52:47 来源:昌吉市零距离
【字体: 打印

近日,昌吉市委宣传部(文明办)牵头,经基层推荐、媒体宣传、广泛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建议,评审确定吴生录等7人入选第一季度“最美昌吉人”。

他们中有用脚步丈量大山的护林员山都别克;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疆曲子”传承人吴生录;有将青春奉献给教育事业的“足球爸爸”杨德斌;有用无私的爱谱写生命之歌的胡阿根村村民帕尔依扎......快来认识一下这些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最美昌吉人”,他们是:

策马扬鞭追梦路 绿茵场上展英姿

图片

杨德斌,男,汉族,1976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自2000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昌吉市第十小学体育教师、足球队教练及体育教研组长。他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对体育教学与训练满怀热忱,将青春奉献给所钟爱的教育事业与学生。
在教学与训练工作中,杨德斌老师展现出非凡的毅力与执着。无论寒冬酷暑,他始终带领足球队伍坚持训练,每日放学后雷打不动地投入两小时指导。这份坚守,深深打动了家长与学生。多年来,他所带的女子足球队成绩斐然:2012年至2024年,连续十二年荣获昌吉州中小学足球比赛女子组冠军;2016年,女子足球队勇夺自治区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北疆片区)决赛冠军与全疆总决赛小学女子组冠军,并在2016年至2019年实现北疆片区决赛四连冠;2017年,在全国青少年足球冠军杯赛中获得一等奖;2024年7月,在第三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新疆赛区)总决赛中再度夺冠。因带队成绩优异,他连续十二年被评为昌吉州中小学足球比赛优秀教练员,并于2024年7月荣获自治区优秀教练员称号。
除了带队竞赛成绩突出,杨德斌老师个人在教育领域也屡获殊荣。2012年,他被评为昌吉州中青年骨干教师;2016年,先后获评昌吉市学科带头人、昌吉州“四好教师”;2017年,荣获昌吉“最美教师”与“最美新疆人”称号;2021年,被评为昌吉州群众体育先进个人;2022年,成为昌吉州第六届学科带头人;2024年9月,获评昌吉州“庭州名师”。 
杨德斌老师始终秉持“热爱学生是教师天职”的信念,致力于营造校园足球氛围。他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联赛与校际联赛,传播足球文化,弘扬足球精神,让更多学生爱上足球。在漫漫教学路上,他怀揣对体育事业的热爱,挥洒汗水,不断探索创新,为培育优秀体育人才持续奋进,堪称“最美昌吉人”的杰出典范。


爱与坚守:帕尔依扎的动人故事

图片

帕尔依扎·吐热尔别克,女,哈萨克族,1987年出生,阿什里乡胡阿根村村民。她凭借柔弱身躯,扛起家庭重担,以无私的爱,为因车祸陷入植物人状态的丈夫带来康复希望,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生命之歌。
两年前,一场车祸打破了帕尔依扎一家的平静。丈夫在事故中遭受严重颅脑损伤,虽经医生全力抢救保住性命,却陷入植物人状态。面对丈夫毫无意识的模样,帕尔依扎悲痛万分。但作为妻子和两个孩子的母亲,强烈的责任感和深沉的爱,让她迅速振作起来,决定承担起照顾丈夫的重任。
为给丈夫治病,帕尔依扎辞去乡兽医站的工作,带着丈夫辗转多家医院,尝试各种治疗方法。两年间,家里积蓄花光,还负债累累。可只要有一丝希望,她就从未想过放弃。在丈夫卧床的七百多个日子里,帕尔依扎几乎没睡过安稳觉。每天清晨,她早早起床准备营养餐,将富含高蛋白、低脂肪、高热量和高维生素的食物打成糊状,通过鼻饲管喂食。为防止丈夫长褥疮,她每隔两小时就为其翻身、擦拭身体。每天,她还定时为丈夫按摩、活动关节,帮助进行功能锻炼,哪怕丈夫毫无反应,她也始终坚持。同时,帕尔依扎自学植物人护理知识,时刻关注丈夫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送医检查。在她的悉心照料下,丈夫的身体逐渐稳定,没有出现并发症。
为寻求更好的治疗,帕尔依扎决定带丈夫前往北京。为此,她四处筹集资金,向亲朋好友、乡政府和爱心人士求助。到北京后,她一边照顾丈夫,一边打听治疗信息,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如今,经过不懈努力,丈夫终于有了做手术的机会。
帕尔依扎的事迹温暖了胡阿根村。邻居们纷纷称赞她是贤妻良母。在她的影响下,村里年轻人更懂得珍惜家庭,长辈们也以她为榜样教育子女担当责任。面对生活磨难,帕尔依扎用爱与坚守谱写生命赞歌。她的故事彰显了人性的光辉和爱的力量,激励着大家在困难面前勇敢前行。相信在爱的陪伴下,她的丈夫定能战胜病魔,重获新生。


生命不息 传承不止

图片

吴生录,男,汉族,1942年出生于新疆昌吉市滨湖镇滨湖村。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疆曲子”代表性传承人,从青年时代开始,他就踏上了新疆曲子的学习与传承之路,至今已有五十多年。即便到了2025年,83岁高龄的他,依然在基层文化舞台上为传承新疆曲子而努力。

新疆曲子融合了陕西“眉户”、青海“平弦”、兰州“鼓子”以及多民族音乐特色,用方言演唱,在当地汉、回、哈萨克、锡伯等民族群众中广受欢迎。吴生录从小受民间艺术氛围的感染,30岁时正式拜村里的老艺人学习新疆曲子。过去,在村里的红白喜事和农闲时,他常带着三弦参与表演。随着老一辈艺人逐渐离世,吴生录意识到传承的紧迫性,50岁时,他牵头组建了民间曲子队,让新疆曲子的传承走向规范化。

2015年,在政府资金支持下,吴生录将自家院子改建成“小曲子文化大院”,并组织村民成立演出团队。团队节目包含新疆曲子、花儿演唱、快板等。这些年,团队在乌鲁木齐、呼图壁等地演出了300余场。吴生录结合生活实际,创作了《波澜壮阔七十年数说昌吉新变迁》等作品,把党的惠民政策融入其中,通过表演传递给村民。

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新疆曲子传承面临挑战。吴生录主动到村民家中动员,挑选嗓音条件好的村民加入团队,打破年龄限制,吸纳45岁到77岁的村民参与。表演《张良卖布》时,他会亲自示范“扑地”等高难度动作。在他的带动下,女儿吴建梅53岁也参与到演出中,在昌吉的不少地方进行传唱。

自1995年起,吴生录围绕生活与时代变迁,平均每年创作2部作品。作为昌吉市撤县建市的见证者,他创作作品讲述昌吉州的变化,部分作品在比赛中获奖。吴生录带领的团队也在省级文艺汇演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生命不息,传承不止”是吴生录的信念。他表示,只要自己还在,就要让新疆曲子在昌吉一直传承下去。

吴生录用五十多年的坚持,展现了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担当,不仅推动了新疆曲子的传承,也促进了当地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展望未来,他希望社会各界能够给予更多支持,通过举办比赛、开展培训等方式,吸引年轻人参与,让新疆曲子在新时代继续焕发生机。



理发剪下的大爱:用真心书写孝老爱亲的动人篇章

图片

曹品玲,六工镇基层党员,理发店经营者。自1998年创业以来,她以 “帮人如同帮己” 为信念,二十年如一日扎根公益事业,用平凡善举诠释新时代孝老爱亲的深刻内涵,成为六工镇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

1998年,曹品玲在六工镇开设理发店。因店铺邻近敬老院,她发现部分老人因行动不便,便主动上门服务。她坚持每月20日到六工镇敬老院为老人免费理发,这一坚持就是20年。服务前,她总会提前规划名单,根据老人身体状况和发型需求做好准备;服务中,她动作轻柔细致,还陪老人唠家常。老人们亲切称她 “贴心闺女”,她却总说:“人人都会老,我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

2004年,曹品玲在理发时注意到一位孤独的老大娘,从此一有时间就陪老人聊天解闷,直至2010年老人临终前仍紧握她的手致谢。这样的温情互动,在她9800多个服务日里从未间断,她用陪伴为老人们筑起精神温暖的港湾。

2010年后,曹品玲从单枪匹马发展到组建30余人的 “巾帼志愿服务队”。团队除固定开展敬老院理发、打扫、联谊活动外,还主动走进聋哑学校为残疾学生服务,为驻镇部队官兵义务理发,并在汶川、玉树等灾害发生时积极捐款。2016年六工镇十三户村幸福互助院成立后,她带领团队定期驻点服务,用 “一日一善举” 的坚持,将爱心从敬老院延伸到全镇各个角落。

如今,“曹品玲巾帼志愿服务队” 已成为六工镇家喻户晓的公益品牌。她们以 “劳动致富 + 公益奉献” 的双重实践,带动全镇形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的文明风尚,为乡村振兴注入道德力量。曹品玲用一把剪刀、一颗真心,将普通理发店变成传递温暖的驿站,用共产党员的担当,在基层岗位上书写了“最美昌吉人”的动人篇章。



大山的儿子

图片

山都别克・阿力通别克,男,哈萨克族,1980年出生,中共党员,昌吉市林业和草原局北部荒漠管理站阿什里生态管护站站长。自2009年投身护林事业,他扎根交通闭塞、通信不畅的北部荒漠区,辗转多个管护站,坚守至今已14年。凭借对护林事业的热爱,书写着生态保护的动人篇章,获评2024年自治区绿化劳动模范。
在阿什里管护站,山都别克和5名同事肩负着2.32万亩林地的守护重任。巡护路上困难重重,他们每日徒步前行,以干粮凉水充饥。遇到陡坡险滩,山都别克总是冲在前面,开辟出安全的道路;面对突发险情,他始终殿后,保护队友安全。同事们都说,跟着站长,心里踏实。
山都别克将防火宣传工作做得细致入微。在没有信号的林区,他带领队员骑马走村串户,用哈萨克语向群众普及防火知识。在防火关键期,他劝阻大量游客、收缴众多火种,实现了辖区14年零重大火灾的佳绩。
身为野生动物的“生命卫士”,2021年,林区遭遇特大暴雪,山都别克带领队员顶风冒雪,沿着动物足迹投放草料,成功救助北山羊、狐狸等20余只野生动物。在打击涉林违法犯罪方面,他也毫不手软,7年间,带领队员破获盗挖锁阳、盗采砂土等案件40余起,端掉6个犯罪团伙,有力遏制了相关违法犯罪行为。凭借对辖区地形的熟悉,山都别克被同事称为“阿什里活地图”,周边牧民寻找失散的牛羊,也总会找他帮忙,他总能准确找到。
提及家庭,山都别克心怀愧疚。妻子哈丽帕默默承担起照顾患病老人的重任,女儿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成绩优异。山都别克常说:“我的军功章有她的一半。”
在山都别克等护林员的努力下,昌吉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林地面积显著增加,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荒漠化防治成效初显。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山都别克等护林员用脚步和汗水,书写的绿色答卷。


用心做好一碗面 守护城市烟火气

图片

兰世荣,男,回族,1978年出生,政协委员,新疆兰世食品(餐饮)有限公司董事长、昌吉市烹饪协会理事长,州第十三届、昌吉市第十届政协委员。秉持“一群人一条心,一辈子做好一碗面,服务好每位顾客”的理念,他深耕餐饮行业27载,将“兰世牛肉面”打造成昌吉乃至全疆快餐业的响亮名片,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立德、行善、大爱”的企业家精神。

1997年,出身甘肃定西偏远山村的兰世荣不甘务农,奔赴新疆昌吉,在亚中商城租下40平方米店面开启创业。创业初期,因经验不足,口味和服务欠佳,顾客稀少。但他每日早起,亲自参与从和面到拉面的每一道工序,持续摸索改进。经过一年多努力,兰世牛肉面口味显著提升,服务愈发周到。凭借实惠的“二细”“三细”“毛细”等套餐,“兰世牛肉面”在快餐行业站稳脚跟。

如今,“兰世牛肉面”已在全疆开设有236家店面,员工超5000人。事业成功的兰世荣,始终牢记社会责任。2015年,他将昌吉市所有“兰世牛肉面”店面设为环卫工人驿站,为他们提供免费茶水、充电、休息、如厕等服务,送去关怀与温暖。

2023年,兰世荣积极响应昌吉市老年助餐活动,将昌吉市31家门店打造成老年助餐点,解决老年人用餐难题。

兰世荣以诚信为“压舱石”,一手保障食品安全,一手勇担社会责任。在他的引领下,“兰世牛肉面”不仅是美食,更成为传递社会正能量的载体,激励更多人投身社会,奉献爱心。



从橄榄绿到出租车蓝 他从未改变

图片

王庆丰,1965年5月出生,汉族,是一名退伍军人,现就职于新疆帅丞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出租汽车分公司,担任新BT0096出租车驾驶员。自2012年投身昌吉市出租车运营行业,13年来,他始终保持着安全驾驶无重大事故、优质服务无重大投诉的出色记录。
1984年至1989年,王庆丰在新疆阿克苏地区部队服役,1989年9月光荣退役。从军营到车厢,王庆丰虽身份转变,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未改。身为退役军人,他秉持着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的优良作风,在出租车行业和社会公益活动中默默耕耘。每年他都积极参与公司组织的各类公益活动,不管是为孤寡老人免费提供出行便利,还是为参加高考的学子送去温暖关怀,或是慰问昔日老战友、为老人提供贴心服务,王庆丰都不辞辛劳、不计个人得失,以细致入微的服务,为昌吉市出租汽车行业树立了榜样,赢得了乘客的广泛认可与尊重,也正因如此,他连续多年荣获帅丞出租公司“优秀驾驶员”称号。
2025年2月2日,农历大年初五凌晨3点左右,王庆丰在出租车上发现了乘客遗失的钱包,内有证件和现金,他毫不犹豫,立即着手联系失主。通过查看手机微信收款记录并留言等方式,以便尽快归还钱包。经过两天等待,未收到乘客回复,王庆丰仍未放弃。2月5日大年初八,各单位恢复正常上班,他将钱包送至昌吉市交通调度运行监测中心。随后,该中心领导依据钱包内身份证信息联系到失主,并及时返还遗失物品,失主对王庆丰拾金不昧的行为赞赏有加,深表感谢。
这并非王庆丰首次拾金不昧。2012年12月,刚从事出租车工作不久的他,就曾捡到乘客遗失的1万余元现金及贵重物品、证件资料,同样及时联系失主将失物归还,为此还收到乘客寄给昌吉交通局的感谢信。2013年4月,他因拾金不昧的优秀品质,被昌吉市交通运输局昌吉市城乡客运管理处评为“拾金不昧”驾驶员。

他们用点滴行动 善行义举

传递着爱与温暖、诠释榜样精神

彰显道德力量

向他们学习!
    (内容来源:昌吉市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王亚乔

昌吉市人民政府开办

昌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昌吉市人民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承办

ICP备案编号:新ICP备13003649-3

昌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昌吉市人民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承办

ICP备案编号:新ICP备:13003649号-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