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经济“空壳村”逆袭的背后——昌吉州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蹚出新路径
中国昌吉网(记者 刘茜)天山脚下稻香棉白,庭州沃土生机盎然。
昌吉州位于天山北坡经济带核心区,这里耕地资源丰富,人均8亩耕地,农业机械化水平达95%以上,土地流转率65%以上。然而,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当地农村也面临着“空心化”、村集体经济发展薄弱的困境。
从昌吉市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100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市,到全州成为国家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一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三位一体”的改革正在昌吉州有序推进。
2020年,昌吉州最后的27个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部摘帽。村级集体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216个,同比增长18.6%;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143个,同比增长13.2%。
“头雁”引航“空壳村”破壳重生
清晨,67岁的王金堂早早起来拾掇小菜园。直腰歇气的空儿,几个邻居在庭院聊起了天:“合作社小麦平均亩产460公斤,今年分红肯定不少拿。”
村民分红得益于改革。壮大村集体经济,从哪里入手?“抓住建强基层党组织这个支撑点,处理好农民与土地、集体资产的关系,始终是农村改革的主线和重点。”州党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鲁志荣说。
王金堂是奇台县半截沟镇腰站子村农民。2009年,老王的存折里多了10291.69元钱。活了大半辈子,老王第一次拿到村集体分红。
曾经,腰站子村和周边大部分村一样,村民各种各的地,每年增收有限,村集体穷得叮当响。2009年,腰站子村由村党总支、村委会引领,成立了丰裕农业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2016年,腰站子村作为自治区第一批农村集体产权改革试点村,成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用企业的思维及模式经营集体资产。
腰站子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作为改革的领跑者,与丰裕农业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作为股东成立腰站子实业集团公司,注册资金1.5亿元,集体资产以股份形式入股到集团,以分红形式获取稳定的经营收入。
王金堂把自家近百亩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拿4万多元流转费。他又凑了些钱,入股到合作社,只等着年底分红。“小儿子在本村企业当司机,一年收入6万元。我们老两口和儿媳妇的时间解放出来,专职经营小商店,一年纯收入10万元不成问题。”王金堂说:“算下来,去年一家人收入20多万元。”
“改革前,是村委会代管村集体资源。改革后,党支部、村委会、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三驾马车各司其职也是各负其责。”腰站子村党总支书记唐培科说。
从一个“空壳村”到手握20多万元,提列吾·巴提合的感觉就是“石头滚上了山”。
在玛纳斯县清水河乡贝母房子村文化室,谈起2020年的收获,这位村党支部书记说他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摘掉“空壳村”帽子。
贝母房子村在天山深处,是一个传统牧业村,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没有经营性收入。成功摘掉“空壳村”帽子,得益于昌吉州整体推进的“三位一体”系统集成改革。贝母房子村成立村经济合作社,将集体草场和耕地对外招标发包,又入股乡上的农草畜联营合作社,一年下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3.38万元。
鲁志荣介绍,昌吉州始终把党的领导作为重要保证贯穿到“三位一体”协同推进集成改革的全过程、各环节,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提升基层党组织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组织力、领导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支书成了“CEO”,村级公司“竞秀”新农村
走进腰站子村有机面粉加工车间,浓浓的麦香沁人心脾。
致富带头人唐培科当选村干部后,他不仅是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还成了名副其实的村级“CEO”,带着村民发展产业、开拓市场。
唐培科拿出一张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结构图,向记者娓娓道来。这几年,合作社流转20万亩耕地,建成年加工能力万吨的面粉厂,实现了小麦原料就地加工增值,形成一条从小麦种植生产、加工到销售的绿色产业链。牵头成立了新疆丰驿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100万元建了村史馆、游客接待中心、美食广场、民宿等,全村有100多户农民吃上了“旅游饭”。
“2020年,合作社实现产值2.4亿元,村集体资产积累到1000余万元。合作社拿出630万元为全村335户社员分红,户均分红近2万元,这也是村里连续第十年分红。今年前五个月,腰站子村实现产值超过1亿元。”唐培科说。
昌吉市中山路街道小渠子一村通过资产整合,盘活集体建设用地资源,发展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食品工业园,村集体实现从负债27万元到资产过亿的飞跃。
2016年,小渠子一村被确定为自治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村里成立了全疆首家股份经济合作社,全村165户、407名村民成为合作社股东。小渠子一村党支部书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杨炳荣介绍说:“这几年,村上通过开发租赁商业办公楼和商铺、创办创业基地、经营食品产业园等方式,2020年村集体资产过亿元,每户分红1万元,人均收入2万元。”
在吉木萨尔县二工镇董家湾村,今年59岁的吴长伟除了担任村党总支副书记、村委会主任,还是村党总支牵头成立的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和村办企业的董事长。吴长伟说:“现在既要管理好村里的各项事务,还要提升村集体经济经营能力,不但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还需要强有力的村级党组织来引领和驾驭。”
董家湾村在壮大集体经济过程中,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将党组织、党员“双联双亮双述一服务”活动融入其中,7名党组织成员联系93名党员,93名党员联系全村678户村民,按照“分片包户”原则,深入村民家中,化解村集体经济壮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密切了党群关系。
昌吉州各村谋势布局,在唱响“农”字号同时,还通过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拓宽集体经济发展路子,探索出以“公”字号、“国”字号等为主的物业经济型、合作共赢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目前,昌吉州253个村实现书记、主任、理事长“一肩三挑”,108个村实现书记、理事长“一肩两挑”。
乡村“能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让集体经济持续增值,就需要会经营的乡村“能人”来掌舵。
走进风光旖旎的昌吉市六工镇十三户村,鱼塘点点,阡陌叠翠。“以前村上要钱没钱、干事没人,都想出去发展。现在不一样,书记带着我们搞发展,村上家底厚了,我们老百姓钱包也鼓了,出去的人都想回来……”说起村里的变化,十三户村民感触最深。
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楚保金脑子活、有热情,被党组织任命为村党总支书记后,带着村“两委”成员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土地资源,搞乡村旅游,扩大物业经济,扶持合作社发展特色种植业、渔业,不但支起了“集体的锅”,还把火越烧越旺。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50万元,实现三连涨。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村里的“能人”就像头雁,是乡村振兴的领路人。近年来,不少“能人”进入村“两委”,带领农民创业致富。
白云就是村民眼中的“能人”。作为呼图壁县园户村镇和庄村党总支书记,一心一意想要带着村民实现强村富民的目标。
和庄村位于城郊,区位优势明显。村党组织抢抓呼图壁县西域春景观带建设契机,以村集体土地补偿费和土地入股方式与企业联合开发住宅小区,按项目投资比例分红,为村集体一次性增收3500万元。由村党组织以集体自有资金入股方式牵头创办两家物业公司,每年经营性收入60万元,带动本村转移就业56人。在此基础上,和庄村逐步摸索出村企联合、有偿劳务、网络电商、物业服务、商铺开发等多种发展模式,村级集体经济明显壮大,村民也跟着富了起来。
州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局局长金燕军告诉记者,为破解农村人才短缺难题,自治州大力培养村级人才后备力量,通过实施“千名大学生赴基层”计划,吸引1135名大学生到村工作,推动村级人才队伍从“老龄化”向“老中青合理搭配”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