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大美昌吉诗意绽放——昌吉州推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成就综述
中国昌吉网(记者 刘茜)琴韵悠远,书香流长。一间书院恬静地隐于山水间,散发着文化旅游的魅力。7月15日,又一场艺术交流活动在木垒县英格堡乡菜籽沟村举行。2017年打造的木垒书院,带动这个小村庄变身为文化旅游村,每年能吸引上万名游客,村民开民宿、开餐厅,吃上了旅游饭。
党的十八大以来,昌吉州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工程、实施旅游兴疆战略,积极谋划新布局、拓展新业态、建设新高地,在全域旅游发展宏图上挥毫泼墨,释放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2012年以来,昌吉州累计接待游客1.8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00亿元,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85万人次。
构建文化旅游经济圈
7月中旬,天山天池景区邀请山西省交响乐团带来4场精彩演出。演出地点就在天池湖边,以博格达峰为背景,山、水、音乐融为一体。
天山天池景区管委会宣传教育法规处处长刘文艺介绍,仅今年,该景区就已举行了近10场钢琴演奏会、艺术团演出、音乐会等,助力景区212家合作旅行社收客引流。
10年来,昌吉州强力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构建文化热、旅游火、百姓富的新格局,文旅融合散发出活力与魅力。
7月15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公告,确定12家旅游景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江布拉克迈入5A时代。
山泼墨、麦金黄。眼下,江布拉克景区迎来一年中最美的金色麦浪季。在这里,游客可乘坐区间观光车穿梭于51公里的游览环线,也可漫步在33公里长的木栈道上,饱览五彩斑斓的秋季美景;或去天山麦海景点,观看麦田艺术,参与麦田亲子、麦田研学等活动;还可以在疏勒城遗址公园、文物展陈馆聆听历史故事。
昌吉州旅游资源极其丰富,集山地、草原、戈壁、大漠四大景观带为一体,拥有全国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51.47%,新疆的62.5%。全州有118个旅游景区(点)。其中,国家A级以上景区46家。天山天池和北庭故城分别是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是新疆唯一同时拥有“双世界遗产”的地州。
位于吉木萨尔县城北的北庭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郁郁葱葱,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北道的重要枢纽。
在公园西侧的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博物馆,除了残存的黄土佛寺遗址,参观者还能通过复原图、动画投影等陈设方式,欣赏佛寺遗址内的精美壁画,那些藏在佛寺遗址洞龛侧壁的丝路文化珍宝,通过数字化展示变得活灵活现。
最令人惊艳的体验则来自博物馆一楼的沉浸式互动漫游区。参观者可以站在由五块数字屏组成的半开放空间内,跟随大屏画面的变化“走进”佛寺遗址,漫游遗址配殿和洞龛,近距离欣赏佛像和壁画。
昌吉州将历史文化等元素植入景区发展中,依托文旅资源优势,以恒心传承历史,用匠心雕琢文脉,文旅融合绽放出璀璨光芒。
近年来,福建省、山西省援疆前方指挥部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业在稳疆、兴疆、富疆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推动两地文旅合作迈向新台阶。福建省文旅厅、山西省文旅厅每年给昌吉州免费提供厦门海峡旅游博览会、厦门文博会、山西文博会等展位,加强特装布展,强化品牌宣传。开展福建省、山西省援昌文化旅游推介会近100场次。“十三五”期间,福建省建设旅游援疆工程类项目23个,投入1.43亿元,共安排文化旅游交往交流交融专项资金310万元。山西文旅厅开发设计出“爱上天池爱在阜康”3大类20余种文创产品。近年来,从福建、山西发往新疆旅游专列74列,包机(切位)89架次,通过旅游专列、包机输送游客约10万余人次。
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
2022年5月29日,新疆首个骆驼文化工业旅游基地建设项目在木垒县开建。该项目是集生产、科技、生态、观光、康养、工业旅游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工业旅游基地。
2018年,昌吉州入选自治区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木垒县、吉木萨尔县、阜康市先后申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市)。2021年,木垒县率先被认定为自治区全域旅游示范区。
昌吉州深入推进“旅游+”发展战略,随着“旅游兴疆”战略的大力推进和社会稳定红利的持续释放,全域旅游新版图正逐渐形成。在具体路径上,全域旅游结合供给体系、创新驱动、乡村振兴、业态融合等维度全面构建,成为激活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密码”。
“今年我们计划投资3亿元,规划建设马鞍山索道、麻沟梁民宿集,完善欢乐谷、房车营地、疏勒城体验园建设,以打造沉浸式互动体验为目的,着力提升游客满意度。”奇台县江布拉克景区管委会主任甘世全介绍。
近年来,江布拉克景区在推进景区基础设施及配套项目建设完善方面,大力推进智慧旅游信息化建设、旅游公厕改造、导视导览系统建设、新能源区间车购置、游客购物体验中心建设等项目,实施半截沟镇江布拉克村特色民宿、江布拉克村旅游综合服务保障中心建设项目、半截沟镇腰站子中心村新建居民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落实“景镇一体、融合发展、旅游富民”旅游发展思路。随着景区设施和项目的完善和丰富,前来旅游住宿的游客越来越多,今年7月以来,景区每天接待游客量都达上万人次。
“十三五”期间,昌吉州先后实施文旅项目建设223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5.9亿元;新增旅游民宿640家、床位1.2万张;新建停车场近200处、加油站56座、通讯基站200余座。同时,扎实推进旅游厕所建设工程,建成旅游厕所1200余座,“三难一不畅”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昌吉州加强区域文旅融合,加快推进乌昌吐石克、乌昌吐哈、昌吉州东三县与阿勒泰地区富蕴县、青河县“五县联盟”,以及与兵团第六师、第九师、第十二师等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步伐,共同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牵头组建S101天山百里画廊旅游风景道联盟,并承办首届活动。在与周边区域进行联动发展的同时,加强了昌吉州本身的旅游创新性建设,深入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创新区”建设,推动了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
据自治区有关统计数据,2019年至2021年,昌吉州旅游产业发展居全疆前三位。其中,2019年昌吉州接待游客4400万人次,旅游收入820亿元;2020年受疫情影响,接待游客3076.36万人次,旅游收入169.5亿元;2021年接待游客4229.68万人次,旅游收入230.17亿元。
把乡村旅游打造成富民工程
走进木垒县英格堡乡月亮地村,沿着青石板小路,走进一个长满花草的农家小院,村民胡建刚正忙着招呼吃饭的客人,羊肉焖饼、炒土鸡蛋……原汁原味的农家菜让客人们直竖大拇指。“几年前,我回家乡开了这家‘蓝月亮’民宿,在这里既可以观赏美景,又可以体验家的感觉,对游客非常有吸引力。”胡建刚说。
2014年,月亮地村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自2016年开始,木垒县投资3000万元,以整村推进形式实施月亮地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项目。每户以奖代补6万元,全部用于民居改造,并完成了古戏台、村史馆、农耕博物馆以及道路、通信光纤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具有浓厚乡土文化气息的古朴村庄景区。如今,月亮地村一年四季游客络绎不绝,目前,全村有农家乐和民宿30多家。
近年来,昌吉州将乡村旅游产业和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促进了以生态休闲、历史文化、农业观光、乡村民宿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业发展,形成了一批乡村旅游聚集区。
初秋时节,走进吉木萨尔县新地乡小分子村,树木葱郁,山路蜿蜒,湛蓝的天空中白云朵朵,如一幅山水画让人流连忘返。
2016年起,吉木萨尔县共投入1.1亿元,在小分子村修建了石器美术馆、果园艺术家公社、画廊步道等一系列文化景观,完善了基础设施,使质朴的村落处处呈现出美景。同时,该县制定奖补政策,鼓励艺术家在此建立工作室,吸引了不少疆内外画家慕名前来创作写生,“画家村”由此出了名。小分子村抓准时机,借势筑巢引凤,进一步借助特色景观发展旅游经济,在打造“画家村”旅游品牌的同时,挖掘亮点、培育商机,羊圈酒吧、画友壹号客栈、龙台客栈等特色民宿成了网红打卡地。
走进阜康市城关镇山坡中心村,一带疏林,隐隐挑出酒旗和火红的灯笼,沿着柏油路漫步而去,农家乐三三两两开在路边。
山坡中心村南接天山天池景区,北连阜康市区。该村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旅游业,全村有超过四分之一的村民都从事旅游行业。
近年来,山坡中心村先后投资2000余万元,实施道路硬化、自来水、暖气管网、村庄绿化亮化、环境卫生整治等建设项目。投入4000余万元,重点实施屋顶外立面改造、街景打造、引水入村建设等九大工程,极大地提升了山坡中心村的游客承载能力,也让旅游经营户们有了“家底”。
10年来,一个个精品景区风光旖旎、一个个特色小镇摇曳生姿、一个个美丽乡村如花绽放,串联出一幅幅庭州山水田园的大美画卷。
“十三五”期间,昌吉州不断丰富和完善旅游产业链,推动旅游民宿高质量发展。出台《昌吉州农业观光休闲旅游示范点评定标准》等文件,精心引导农家乐、乡村旅游民宿、乡村旅游示范村提档升级;对乡村旅游示范村进行全域布局,重点培育木垒县菜籽沟村、月亮地村等村落,打造乡村旅游优势品牌;加快推进“S101天山地理画廊”和“车师古道”旅游精品线路沿线的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着力建设和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体系工程,实现乡村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与旅游活动的安全性、舒适性、便利性。
作为新疆乡村旅游的发源地,“十三五”期间,昌吉州乡村旅游的产业基础、产业规模有长足发展,乡村度假游遍地开花。其中,2019年全州乡村旅游突破2200万人次,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从业人员达到4万余人,带动上千户农户增收,实现年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