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后进村”变成“先进村”——记昌吉高新区驻榆树沟镇牧业村“访惠聚”工作队
近日,在昌吉州党委组织部评定的全州70个先进村中,昌吉市榆树沟镇牧业村位列其中。谁能想到,这是一个戴着软弱涣散党组织“帽子”前行三年的村庄。从落后村到先进村,牧业村蜕变的每一步,都浸透着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驻牧业村“访惠聚”工作队的辛勤汗水。
走进如今的牧业村,坑洼的土路被平坦宽敞、四面通达的柏油路所取代。黑夜来临,一盏盏路灯亮起来,村民们晚上摸黑走路的过往已经成为历史……说起这些变化,村民们不禁竖起大拇指说:“这全是工作队的功劳!”
为补齐牧业村党组织服务群众能力弱的短板,工作队建立健全了党支部议事规则和村干部分工负责制度等,规范了办事流程。对能力不足的村干部,工作队注重从办理日常业务、为农牧民解疑释惑、组织召开各类会议等方面入手,手把手教方法、鼓干劲。
在入户走访中,工作队干部和村干部一同与农牧民谈心、交朋友,从调解邻里纠纷、帮助村民增收等方面,商议解决群众困难诉求45件。
为进一步美化人居环境、促进村民增收,今春,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积极争取到村庄绿化美化项目资金,为牧民免费发放苹果树苗、海棠树苗近5000棵、葡萄苗1600多棵,并指导牧民集中定购菜籽菜苗,鼓励他们在庭院内种树种菜。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还与昌吉国家高新区、榆树沟镇的各所学校食堂进行对接,为牧民们种植的蔬菜打通销售渠道。
今年,工作队与村“两委”班子研究出台了评选奖励办法,计划年内在全村范围内综合评比出庭院建设效果突出的10户,发放3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奖金,激励牧民发展庭院经济。
“村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强了,村民们对村干部就更加信任了,现在好多村民都喜欢到村委会办公室转转,愿意给村干部说说心里话。”牧业村党总支书记特列吾巴依·托海说。
说起工作队,牧民库拉尔汗·米拉提最感动的是他们将百姓的困难时刻放在心上。她说:“工作队来之前,村里靠水塔供水,过了供水时间后就没水了,导致我们用水很不方便。工作队来了后,给我们接上了自来水,解决了我们的大麻烦。”
牧业村二片区供水管网建于1996年,近几年管网老化、水压不足,导致村民用水困难。去年5月,在工作队积极协调下,三屯河流域管理处改造供水管网7.2公里,解决了辖区600多名村民的日常用水及1.2万多头牲畜的饮水问题,打通了村民用水难的“最后一公里”。
完善村庄道路、村委会办公室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全村种植观赏类植物8500余株、架设路灯65余盏,实施美化亮化工程,解决部分群众的用电困难……工作队用一个个实际行动让牧业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使村民不断收获着满满的幸福感。
2018年7月,村民足热木被确诊为卵巢癌晚期,并因病致贫。工作队先后为其募得捐款近3万元。足热木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4次住院期间,工作队的干部轮流到医院进行陪护,对她精心照料。然而足热木于今年2月不幸离世,工作队又忙前忙后为她操持丧事。
村民努尔扎黑·木汗患有肾病,需长期到医院透析治疗,还拉扯着3个孩子,日子过得很艰难。工作队得知情况后,很快联系了昌吉国家高新区的爱心企业锐通木业为其捐款近1万元,供她的孩子上学,并给她本人送去2000元医疗费。
类似这样令人动容的故事还有很多:工作队帮助牧业村转移劳动力58人,带动户均增收近2万元;免费培训95名村民学习挖掘机操作、裁剪缝纫等技能,帮助他们靠技能实现就业;开展捐资助学活动,为7名学生发放奖学金2.1万元;帮助13户牧民追讨拖欠多年的10万元牛奶款;为低收入家庭捐款2.5万元,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
这就是昌吉国家高新区驻牧业村“访惠聚”工作队,村民们谁有困难,工作队干部就会出现在他们身边,用实干笃行做好村民的贴心人。(昌吉日报记者 刘茜 通讯员 宋华敏)